历史沿革/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堂师范馆
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师范馆。
山东师范学堂
1903年从山东大学堂分出并成立山东师范学堂。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
1944年成立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
山东师范学院
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
1958年,学校的体育系、艺术系相继分离出去,建成山东体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1970年,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
1974年,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即聊城大学的前身);
山东师范大学
1981年8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
2014年3月,教育部同山东省共建山东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大学)。
办学条件/山东师范大学
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6月,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心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MBA教育中心)、商学院(MTA教育中心)、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学院、历山学院(独立学院)等25个教学学院以及齐鲁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Ed.M教育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细化学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中央部委重点科研机构。
学院名称 | 专业 | 修业年限 | 学位授予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哲学 | 四年 | 哲学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四年 | 法学 | |
国际政治 | 四年 | 法学 |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法学 | |
经济学院(MBA教育中心) | 经济学 | 四年 | 经济学 |
金融学 | 四年 | 经济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经济学 | |
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法学(知识产权) | 四年 | 法学 |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四年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
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年 | 管理学 | |
城市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四年 | 教育学 |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四年 | 教育学 |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汉语言 | 四年 | 文学 | |
新闻学 | 四年 | 文学 | |
广播电视学 | 四年 | 文学 | |
秘书学 | 四年 | 文学 | |
国际交流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四年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俄语 | 四年 | 文学 | |
法语 | 四年 | 文学 | |
西班牙语 | 四年 | 文学 | |
阿拉伯语 | 四年 | 文学 | |
日语 | 四年 | 文学 | |
韩国语 | 四年 | 文学 | |
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 | 四年 | 艺术学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四年 | 艺术学 | |
舞蹈学 | 四年 | 艺术学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摄影 | 四年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传媒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四年 | 理学 |
戏剧影视文学 | 四年 | 艺术学 | |
广播电视编导 | 四年 | 艺术学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社会工作 | 四年 | 法学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
世界史 | 四年 | 历史学 | |
数学科学学院 | 统计学 | 四年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学 | |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化学 | 四年 | 理学 |
应用化学 | 四年 | 理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工学 | |
制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四年 | 理学 |
生物技术 | 四年 | 理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四年 | 工学 |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地理科学 | 四年 | 理学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四年 | 理学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四年 | 理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环境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心理学院 | 心理学 | 四年 | 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四年 | 理学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物联网工程 | 四年 | 理学 |
通信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四年 | 管理学 | |
商学院(MTA教育中心) | 工商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旅游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四年 | 管理学 |
师资队伍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317名,其中专任教师186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20人,正高级职称414人、副高级职称722人,博士生导师 153人。有 3名双聘院士。11人次入选全国“万人计划”*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8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人9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先后1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优青。27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山东师范大学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1个。
2012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化学、植物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2012年)中,18个学科参评,11个学科进入前50%,是山东省属高校较好成绩。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一级学科博士点
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美术学。
国家重点学科
*现当代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教育学原理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植物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数学、马克思主义*化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文艺学、世界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省级重点学科
艺术学、教育技术学、动物学、自然地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古代文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英语语言文学、世界经济、企业管理、信息与信号处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教学名师奖,获*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教学团队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精品课程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特色专业建设点
生物科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
*精品课程
德育原理、社会近代史、细胞工程、*现代文学史。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实验示范教学中心
*教学团队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团队、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3+1”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课程
摄影艺术、多媒体课件开发、大学英语视听、C语言程序设计、化学教学论、德育心理学、*文化概论、*近代史、中西艺术比较、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实验、大学数学、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当代文学、中学物理教学法、近代物理实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
省级教学团队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软件服务外包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等。
国际交流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截至2014年12月,学校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94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有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巴西合作建设孔子学院4所,是全国省属高校和师范院校合建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荣誉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获得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
社会评价
山东师范大学在《2007*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五,2007*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四。该校在*校友网2013*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76位和大学教师水平排行榜84位。
在*校友会网公布的2014年分省大学排名中仅次于山东大学、*海洋大学和*石油大学位列第四位。办学层次为“*知名大学”。
学术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学术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10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以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山东省自然科学较高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300余项。主办6种学术期刊。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ESI数据显示,2002年初至2012年8月底,山东师范大学共发表SCI、SSCI论文2345篇,引用总数15004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40。其中,化学领域发文量883篇,总被引6461次,篇均被引频次为7.32;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发文量129篇,总被引1317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0.21。
研究平台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设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39个省级以上研究培训机构。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分子与纳米探针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实验室、逆境植物实验室、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光学与光子器件技术实验室、动物抗性生物实验室。
省部级研究中心
教育部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物流优化与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院所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山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CDM技术服务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植物学会、*现当代文学、地理研究所。
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人口 资源与环境》(中英双刊,中文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和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英文刊)是科技部主管,由*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宣传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邓小平同志为《*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题写刊名。
《*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1991年创刊,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会刊,《*人口·资源与环境》以传播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为己任,及时反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较新研究成果和决策动态,为建立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人口·资源与环境》发表的许多观点和建议被吸收进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2001年、2003年、2005年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其中获得提名奖1次、全国百种重点期刊2次。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B级重要期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反映理科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为《*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网》、《*学术期刊(光盘版)》、《*生物学文摘》、《*地理学文摘》、《*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物理文摘》、《*数学文摘》、《*天文学文摘》等十几种数据库的刊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选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入选“*期刊方阵”;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核心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该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及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截至2014年6月,该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被*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人民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核心刊物、*期刊网(CNKI)全文入编期刊;被*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源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0年底,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书刊共计363余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337万册,中、外文期刊9600余种,近27万册。馆藏线装古籍20万册(善本古籍1120种,15688册,宋元版图书2种,明版274种,清朝乾隆以前刻印精良、流传稀少者522种,钞本、稿本169种)。购置电子图书112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35个。图书馆在古籍文献、解放前出版的中、外文书刊、齐鲁文化文献、“四库全书”相关文献及教育、地理等专业的书刊收藏上较为系统。馆藏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并引进国内外较大的社科、科技信息数据库,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保障。
学术交流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不断。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朝鲜 、肯尼亚等15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59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先后举办“植物耐逆基因:发展*家未来发展前景”国际研讨会、偏微分方程及数值分析国际会议、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第62届学术大会、齐鲁文化国际研讨会、儒家思想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IEEE医学与教育信息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学校领导/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商志晓
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波
党委副书记:向来生
党委常委、副校长:钟读仁、王少华、王焕斌、张文新、王洪禹、满宝元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初乐娟
校园文化/山东师范大学
校徽
山东师范大学标志设计(校徽)主体部分由学校英文名称(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首写字母“S、N、U”构成。以此三字母作为山师大标志的基本语言符号,信息传达明确、一目了然。同时,以英文字母作为标志构成元素,有很强的国际性、时代感。字母“N”采用鲜明的红色,打破了造型左右对称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规矩而不呆板。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红色的烛光形象征着教师教书育人,寓意用知识照亮学生的心灵。烛光形还可看作一个水滴,象征着对学生的培育和知识的传授,以此图形传达出山师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标志的造型语言采用规整的几何形与饱满的有机形相结合,各种造型因素的构成、组合均严格、规范。以此设计风格表达出学校科学严谨的治学、办校态度。此标志的色彩选用红蓝二色。蓝色代表智慧、深邃,象征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与成就;红色代表热情、生气勃勃,象征着山师大永远充满活力与希望。
现在使用的这一校徽,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三个校徽。1992年,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过征集校标活动,经过评选,产生了当时的山东师范大学校标(图三),设计者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赵勤国。1992年校徽中的变体“山”字表示山东,泉水喷涌状图案表示泉城济南;水滴形状喻烛光;外形如花蕾和花朵,喻青少年学生,象征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面向新世纪的需要,建校50周年前夕,广大师生建议结合校庆活动重新进行一次校标征集。1999年11月,学校决定再次开展征集校标活动。经过认真评审和广泛征求意见,2000年9月,学校确定了由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高空设计的校徽(图四)。由于当时学校的英文名称为“Shandong Teachers’University”,故2000年校标是由学校英文名称首写字母“S、T、U”构成的。
2003年5月,学校为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使英文名称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参照国内同类高校的普遍做法,决定将英文校名改为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根据更改后的英文校名,2000年校标的设计者对其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使用的校标,经学校研究通过,于2004年2月正式公布、启用。
校训
博学笃行、弘德明志
“弘德”,出自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中卷十(下):“恢弘德教,养廉免耻。”“思弘德化,思弘德教。”《隋书》卷七七《隐逸传》中《徐则传》中有“人能弘德,道不虚行”一语。“弘德”意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国。“为政以德”是*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国是*传统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辅”是*传统治国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明志”出自三国诸葛亮撰《戒子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意谓表明志向,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理想远大,目标明确,才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校训把“明志”作为第二条,旨在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训把“博学”作为第三条,旨在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重视学识渊博,倡导追求新知,激励探索真理。通过广泛学习,达到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与“博学”同一出处。意谓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都要通过实践去落实。只有具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渊博的学识,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训把“笃行”作为较后一条,旨在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倡导实践理性,注重知行合一。
校歌
校歌为1999年时确定的《山东师范大学校歌》。校歌词作者为原校党委书记宫志峰研究员,曲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梁发勇。
校区建设/山东师范大学
学校分为千佛山、长清湖两个校区办学。
千佛山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千佛山脚下,环境优美,古朴典雅,学术底蕴丰厚。长清湖校区湖光山色,气势恢宏,现代气息浓郁。
千佛山校区: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88号
长清湖校区: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本站吾爱导航提供的山东师范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吾爱导航实际控制,在2021年8月8日 上午11:31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吾爱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