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创作背景是什么(社戏创作背景)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485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社戏》创作背景是什么,以下是小编对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社戏》创作背景是什么(社戏创作背景)

鲁迅社戏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扩展资料

《社戏》写于1922年,发表于同年12月的《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讲述了“我”的三次不同的看戏经历。前两次,是成年后在北京,到“什么园”和“第一舞台”去看戏,过程均不甚愉悦。

留在记忆里的,多是“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幽默的语言中,夹杂着些许苦笑的成分。世事纷繁,“我”最难忘、最珍视的,原是儿时在外祖母家消夏时,去赵庄看社戏的情形。一幅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童年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桥村,虽然小而偏,对于从大市镇来的“我”而言,却是一方新奇的乐土。这里住户不满三十家,只有一家小杂货店,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小孩子们,每天结伴掘蚯蚓、钓虾、放牛,不亦乐乎!

作者用白描手法,以寥寥数笔,便将几样童年游戏,写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让人心向往之。例如,“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与上述趣事相比,“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看戏”,成为小说的重要线索,连缀起了事件的起承转合、人物的喜怒哀乐,起到了聚形凝神的作用。起初,因叫不到船,看戏一事即将泡汤。

“我”急得要哭,或是“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后来,决定借用八叔的航船出行,并征得了大人们的同意,“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有说笑的,有嚷的”。

看戏过程中,有惊喜有失望,夸打戏骂老旦,好不痛快!返程途中,偷豆、剥豆、煮豆、吃豆的情节,堪称神来之笔,让寻常的看戏经历,多了一抹灵动、传奇的色彩。

看戏归来,面对六一公公关于偷豆的问责,双喜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欢乐气氛。儿童的活泼率性、聪明伶俐,人心的亲切友善、温暖平和,深深感染了读者。

社戏写作背景简介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

《社戏》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早就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鲁迅先生受到十月革命的强烈震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励,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用笔向敌人展开殊死博斗,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而坚定的革命立场。

《社戏》的主要内容

《社戏》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恋,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社戏》的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

第一部分:看戏前(第1~3段),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社戏的盼望。

第二部分:看戏中(第4~30段),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

第三部分:看戏后(第31~49段),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鲁迅作品社戏的创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扩展资料

《社戏》的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

2、围绕中心取舍材料。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3、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

4、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

5、用笔的浓淡疏密,即详略问题,也是这篇小说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

现代作家何孔周评价《社戏》:借助形象化的、凝炼含蓄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把富有特征的各个生活片断和场景绘声绘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构成一幅开阔复杂的有机的生活图画,从而把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思索形象地表述了出来。

来源:-社戏

社戏创作背景介绍 中心思想是什么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社戏》创作背景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社戏》中心思想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

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城市剧场里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绅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气,使“我”苦不堪言。“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作者用这段话总结了第一部分描写的内容及内心的感受,最后进一步强调对于都市京剧舞台的告别:从此“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说描写的视角是“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重点落在“我”的心灵感受及审美评价上:此种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不适合于“我”的生存。

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这里的写景叙事绘人,同样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追求:向往热情友好、淳朴温厚的人际关系,懂憬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作者抨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

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栅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诫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

《社戏》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小说虽然没有什么惊一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围绕中心取舍材料。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在开头写“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戏遇到的困难,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作者所怀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孩子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村的自由生活。“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3.景物描写,细致逼真。碧绿的豆麦天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等等,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使它自然带有北京城里的京戏不可能具有的神韵风致。

社戏的写作背景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写作背景如下: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

1、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

2、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来源:——社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戏》创作背景是什么 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11月23日 下午3:52。
转载请注明:《社戏》创作背景是什么(社戏创作背景)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