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创作背景是什么(中秋月诗歌创作)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251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中秋月》创作背景是什么,以下是小编对晏殊《中秋月》写作背景是什么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中秋月》创作背景是什么(中秋月诗歌创作)

晏殊《中秋月》写作背景是什么

如下: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赏析:

《中秋月》是宋代晏殊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中秋月”为题,写出了凄怆的游子心情,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乡愁。

这首诗说的是在中秋节,整首诗没有带一个“月”字,但是用“月”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

苏轼中秋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中秋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苏轼中秋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苏轼的《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是《阳关词》三首之一,当时诗人任徐州知州。《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弟苏辙字)观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由“方迁岭表”可以推断,此跋当书于绍圣元年(1094)作者被贬至岭南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对苏轼的评价是什么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苏轼中秋月创作背景

中秋月

作者: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李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巜中秋月 这首诗的

《中秋月》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有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此诗即作于兄弟中秋赏月之时。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此诗。”

作品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好景不长,难聚易散,这一辈子少有这样的夜晚。纵使明年今夜也有这样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观看?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中秋月”,描绘出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全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孤独的个体心理体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整体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无论是“鼓盆而歌的庄周、“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

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

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中秋月夜图。高明淡荡的寒月淡淡濛濛的暮云似水银泻的寒光······极空灵、平静、凄清,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寒“清”“无声”“转”传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虚幻的心境。后两句由外转向内。

面对此景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此夜要长好,他日月难圆,告慰劝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寄希望于未来。这里苏东坡用移情手法物我相融,孤月与孤人融为一体,“月下无人更清淑的情形,令人难忘。对月伤怀,感受生命流逝的死亡母题,也正体现在此。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了无限的苍凉。

来源:—中秋月

关于中秋的诗句及创作背景

1.中秋节诗词佳句及出处,含意,创作背景

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

2.求李白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及写作背景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

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

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

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写作背景】

[编辑本段]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3.关于各种写中秋或明月的诗句,并附注一下写诗的诗人背景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

4.关于中秋的诗句及作者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5.写月的诗句和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

不知地下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耐久,千里共婵娟。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知名的一首,历离开处歌颂。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典型哲理故事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此刻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门生由曾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示的思惟热情,原本甚为较着,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分袂,中秋对月,不无抑郁忧伤之感。可是他没有陷在低沉灰心的情感中,旋即以超然悲观的思惟消除忧患,事实表示出对人世糊口的酷爱的冲突进程。

而先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理想不符。

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词的上片主要表达自己对政治的感伤。

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彼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喝酒赏月。

接下说“不知地下宫阙,今夕是何年”,概略上似乎是赞誉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下情况不知如何的含义。《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明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誉的语气:“明天是何等好的日子啊!”的意义。

上面“我欲乘风回去”三句,概略是说“我原本是仙人地步中来的,此刻想随风回到地下仙人住的‘琼楼玉宇’中去,可是又怕禁受不住地下的酷寒”。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可是又怕党争剧烈,难以容身。

开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两句是说,既然地下回不去,还不如在人世好,这里所谓“人世”,即指作处所官而言,只需高昂有为,做处所官异样能够为国家出力。如许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由婆娑起舞,表示出主动的悲观的情感。

词的上片论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惟冲突,下片表达对兄弟的纪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甚笃。

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蒲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清秀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常常晤对。对弟弟的怀念,形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首“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丽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息。

“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比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如许就自然过渡到小我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问的语气、抱怨的口吻向月亮提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恰是“道是无情却无情”的意义。上面“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抚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聚散,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哀痛的了。

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光阴里共赏中秋夸姣的月色。“蝉娟”,月色夸姣的样子。

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了解到远此他人能够“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以夸姣地步结束全词,与上片开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一样,是主动悲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聚会的抚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赞成。

就是说不论在什么处所,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小我思惟开畅、襟怀坦荡的时分,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

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惟。有了准确看待事物的思惟,那么不论在哪里都能够有所作为,心安理得。

在人世也能够取得欢愉,何须定要到地下去?在外面做处所官异样能够做一番事业,何须肯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如许的意义:世界上不成能有永久完竣的任务,人生有欢聚,也肯定有离去;这恰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出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纪律。五代北宋士医生的词集合,也有一些包括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生长。

这首词固然包括人生哲学,但是它是经过一个完竣的文学意境来表 。

6.求关于中秋的古诗词要短的

宋代晏殊《中秋月》,是关于中秋的古诗词

【出处】《中秋月》——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扩展资料

1、《中秋月》创作背景

《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是由北宋诗人晏殊做的一首古诗,描写诗人独自一人过中秋的孤独感觉。

2、《中秋月》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秋月》创作背景是什么 晏殊《中秋月》写作背景是什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11月23日 上午8:08。
转载请注明:《中秋月》创作背景是什么(中秋月诗歌创作)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