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介绍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以下是小编对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束发之年是指15岁。束发是把总角解散,束成以髫,这时已是成童。开始束发的年龄大约为十五岁,在古代是入大学之年。《大戴礼记·保傅》中曾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指年过15岁的少年,就可以上大学就读,去学习各种技艺,学会大艺,大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
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比如垂髫、总角、束发、弱冠、及笄、黄发等。
垂髫:8、9岁之前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谓之垂髫。
总角:8、9岁至15岁,在头两侧扎两个发结,像羊角一样,谓之总角。
束发:15岁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在脑袋后面扎成一束髻,但不冠。
弱冠: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及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 01
15岁
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时15岁乃成童,称为束发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古时汉族人民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清代以前,汉族不论男女都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直到民国年间,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有如俄国人之称“父名”。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称字,且字之后还要加职衔,或加先生。尊者对卑者说话,则直呼其名,不称字。但是,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大笑话。
束发是指多少岁
束发指15岁,束发是古人对15岁的另一种称谓,古代男子到了15岁时,就会将原来头顶上的总角拆散并扎成一束。并且男子到达20岁时,也被称为弱冠之年,表示男子已经成年,但是又没有达到壮年。
束发指15岁
束发指15岁。古人一般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出自己或他人的年龄,而是用一种和年龄相关称呼来代替,而束发就是15岁的另一种称谓。
之所以会将15岁称为束发,是因为古代男子到了15岁,就会将原来的总角解散,再将头发扎成一束,这时便有了束发的称谓。
束发之后便是人们经常听到的“弱冠之年”,它指的是20岁的男子,古代男子20岁表示成年,这时会行冠礼,但是因为没有达到壮年,所以被称为“弱冠”。
束发是指多少岁
15岁。
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束发是多少岁
15岁。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这时男孩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可见古时孩子长大后,对于装束也有一定要求。
15岁。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这时男孩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可见古时孩子长大后,对于装束也有一定要求。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