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赏析是什么(背影赏析和感悟)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664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背影》赏析是什么,以下是小编对背影课文原文内容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背影》赏析是什么(背影赏析和感悟)

背影的课文赏析

导语:《背影》是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背影的课文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背影的课文赏析1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北京上学,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

《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篇幅短小,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它构思巧妙有新意,布局凝炼更精美。作者把描写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全篇写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但是点题的,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在这简洁的叙述中,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避免平均着墨,尽量做到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又三次提到背景。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作品饱含深情,用笔较重,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实中有虚。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父亲一刹那的背影,只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淡淡的一笔,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这里虚中又有实。第四次则是结尾,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是幻觉,也是实情,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并与开头呼应。可见作者非常重视剪裁艺术,紧扣前影这一中心来提炼素材,精心构思,布局详略得当,虚写实写结合,紧凑而和谐地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其次,作者以简洁有力的文笔,透过背影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境头,作者没有静止地描绘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先描摹他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接着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父亲艰难的举动,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使他禁不住落下泪来。这里背影的描写,把父亲对儿子的一腔爱怜之情以及儿子的心理变化和盘托出。

第三,抒情和叙事有机结合。《背影》是一篇至情文章,是作者在读了父亲的来信后,\"泪如泉涌\",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作者的感情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在一起了。对于父亲的深切眷念,作品在追叙之中巧妙地以自己悔恨的情绪加以反衬,这样使思念之情格外深沉。

第四,《背影》的语言,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文字简约素淡,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自然、朴素、隽秀的风格。全篇用字惜墨如金,话短情深,父亲的话虽然只有六句,却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背影的课文赏析2

全文共7段。

第1段只有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朴素的叙述,但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已”和“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是叙述,但有遗憾,更多的是思念。“最”字突出了背影对自己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作者开篇点题,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6段是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段一开头就交代了“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两件不幸的事情。“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情往往不止一件,接连而来。一个“也”字正突出了“祸不单行”的现实。徐州“满院狼藉的东西”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第一次写“我”流泪。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父亲在这样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第3段开头两句只是淡淡的叙述,却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家庭光景的惨淡。“很是惨淡”是关键词语。最后一句交代行踪。

这一层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个开头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现的,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第二层(第4、5段),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悉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在南京的“游逛”,一笔带过。然后写了三件事:

一是终于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本已“说定”不送,加之有“熟识”的茶房陪同前去,可后来终于还是送了,这就很好地表现了父亲“不放心”的心理。为什么这样“不放心”呢?完全是因为对儿子深挚的爱。“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是说明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二是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中更包含了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

二是和脚夫讲价钱。“得向脚夫行些小费”的“得”念

děi,是必须、需要的意思。“讲价钱”也是“不放心”的一种表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是写作本文时,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后的自责自嘲。

三是拣座位、铺大衣和嘱托茶房照应。“拣定”说明是经过多次比较后才定下的,可见其细心、认真。在办丧事还须借钱的惨淡光景下,“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就更为可贵。平平常常的词语中洋溢着浓烈的爱。“我”的心理活动再次表现了“我”对父爱的不理解,侧面表现父亲的爱子心切。“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和“真是聪明过分”意思相同,都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真”表示强调。这里用感叹句式再重复一下,不仅行文上有所变化,更增强了“我”对“那时”态度的不满和追悔的色彩。

这一层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用质朴的语言,通过一些具体而细微的事情表现父亲无微不至的悉心关照。在叙述时,从父子两方面着笔。父亲在为谋事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踌躇再三,还是非亲自送儿子不可,两个“忙着”,两个“嘱”等对行动、语言细针密线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真真切切地树立了一个慈父的形象,为下文老态蹒跚地去买橘子作了铺垫。儿子这一方面,此刻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父子在此时内心感情的差异,使得文章起伏有致,为下文儿子理解了父亲的爱以后感情发生变化也作了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课文开头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就在这一段中。事情说来也很平常,不过是写父亲送行临别前去买了几只橘子,给儿子在路上吃。但是写得非常感人,文字却又朴实无华。为什么写得这么感人,值得好好揣摩。

父亲已把“我”送上车,拣定座位,嘱“我”小心,托付茶房,一切停当,而且“我”已催他走,可他还恋恋不舍,还要去为儿子买橘子,已使人感动。但买橘子的过程更令人感动。先烘托父亲去买橘子的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接着写父亲的穿着,勾画一个大体的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又使人感动。再接着写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背影”。“蹒跚”是父亲平地走路的样子,可见他的肥胖体衰、步履艰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一个“探”字就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下去的过程:先两手撑地,把两脚伸出月台边,然后身子向外沿月台慢慢往下挪,直到脚踏到地。爬那边月台的“背影”写得比较详细。“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了对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动作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向左微倾”有两个原因,一是右手支撑比较有力,二是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这里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地去买,这就感人至深了。橘子买回来以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扑扑衣上的泥土”补充了前面爬上月台的形象,“心里很轻松似的”是“我”的眼光看出来的,把扑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道出了父亲不肯让“我”去,一定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全都置之度外了。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正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这一笔特别富有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这是第二次写“我”流泪,这是为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这时儿子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儿子感情的变化,显示了“背影”感人的力量。再如写“背影”时对父亲的穿着、体态、动作都观察得十分仔细,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这都是因为动了感情,对父亲的疼惜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动作描写。“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话和动作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容易引起联想,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由此发现人世间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

段末再提“背影”。因为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再”字表现了对父亲的眷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第三次写“我”流泪。“又”照应上文。这是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这一结尾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从买橘子到分别的整个过程写得都很具体,但取材的详略上又有所取舍。因为是写“背影”,所以去买写得比较详细,回头写得比较简略;去买时又因为下去“尚不大难”,所以写得比较简略,而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所以爬月台又写得比较详细。回头时的爬月台一则不是“背影”,二则有我“搀”,没有去时那么吃力,就从略了。这样处理材料,更突出了“背影”的感人力量,也避免了行文的重复,使文章更为精练。

通过一件细小的事情,捕捉到生活中最美的形象,写出自己对父爱的突然感悟,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地感受生活,增进一种普遍需要的“良知”,正是这一段文字令人感动的原因。

第7段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

“近几年来”再次转入对家庭境况的回忆,接着自然地进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字里行间充满淡淡的哀愁。家境的衰落并非是父亲的无能,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是当时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境遇每况愈下的一个缩影。从父亲的老境中可以想见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千百万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然后写父亲老年性格的变化。这里有两个“触”,“触目伤怀”的“触”是接触的意思,“触他之怒”的“触”是引起的意思。如果深究一下父亲的性格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呢?这是家境和社会状况日益恶化在父亲身上的反映,这里所要说明的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这里所写的对父亲的理解,比“我”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行文至此,作者用“但”字一转,写父亲的心情由郁闷怒怨到“终于忘却”,“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并非是父亲的心境已经变好,“只是”一词就深刻地表明,父亲对前途、对社会已经绝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句在前文的基础上揭示了父亲更深沉的痛苦和无望,与开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对照。再写接读父亲的来信。父亲来信中的这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触发点。“我身体平安”是怕儿子不放心的安慰的话,“大去之期不远”才是真实的情况。按照常理,“膀子疼痛”与“大去”之间相去甚远,但父亲由膀子疼痛就想到了死,这是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我”由父亲的这句话,想起了父亲坎坷的一生,想起了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不由得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背影》。

读至此处,“我”的泪光中又再现出父亲的背影。这是第四次写“我”流泪,这是因为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的泪。这也是第四次写到“背影”,不仅回应标题和前文,使文章结构严密,也从儿子疼惜父亲的角度反衬出父爱的力量,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最后直接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一个“再”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

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

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其次,作品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儿子“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写父亲买桔子回来时,儿子“赶紧去搀他”。这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反衬出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接着,转入对“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两句呈现出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

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丧事完毕,因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后,因为父亲要谋事,须接交各种关系,忙是可以想见的。所以说定要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写对父亲的想念。作者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之后,予深沉的怀念之中,又想起了父亲的一生。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赏析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此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这样处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因此,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写作背景

《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

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中国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48年在北平因贫病逝世。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主要文章,作品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

来源:-朱自清

来源:-背影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

  《背影(配图珍藏本)》作为朱自清另一种散文议集,最大的特点自然是文图并茂。下面是我收集的关于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作品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赏析

  【赏析】《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余字,篇幅短小,却具有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现在的散文,动辄五千多字,浩浩荡荡,似乎不写长篇,显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网站和杂志对散文投稿,有不少于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笔者初设文坛,也曾深受折磨,无所适从,现在读《背影》,不觉汗颜不已!

  现在从艺术方面看《背影》。

  第一,构思巧妙新颖,布局凝练精美。首先,作者把描写的焦点投放在一个普通而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作者开门见山,“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点题的文字把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迹。接下来,作者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地叙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失业和亏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戏剧的念白一样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简洁的叙述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切气氛,为下文描写父子送别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却没有平均着墨,而是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开头以“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次作者用笔较重,具体细致,实中有虚。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一刹间的`“背影”,只淡淡地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就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活化了。第四次是结尾处,作者引用父亲来信的文字,道出了父亲晚年凄凉、无奈和颓唐的心境,泪眼朦胧中似乎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这是幻觉,更是实情,将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极处,却又将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开。这里“背影”的虚写与开头点题“背影”的文字遥相呼应,使得作品结构精致完美。其次,引用父亲的信,作者不是放在开头引起回忆,而是放到结尾,升华主题。真是别具匠心,体现了作者“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的布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运用,简洁有力,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没有静止地描写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进行了立体描写。作者先描摹父亲的形态:身体肥胖,衣着臃肿,走动蹒跚,表现出父亲:丧母的悲痛,失业的疲累,恋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接着,一眼不眨地看到父亲一些列的动作。父亲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双手攀着”,“两脚缩”,“向左微倾”……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这里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义的镜头,把父亲明知自己行动不便,仍坚持为儿子买橘子的爱子深情叙写了出来,也把“我”的心里变化表现了出来,更是引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语言质朴凝练。《背影》用词朴实,简洁,口语化。全篇写实,却详略得当,用字惜墨如金。写父亲失业,用“差事也‘交卸’了”、“赋闲”来表达,既得体地照顾了父亲的面子,又叙写了生活的无奈。朋友相约游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说定”不送我,“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偏偏“终于”不放心。看似重复的两句:“踌躇了一会儿”,也是极力地写父亲因为事忙,却怕“熟识”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达了父亲此时此刻复杂的心境。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连着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事无巨细,一颗心全在儿子身上。父亲送我上了车,“嘱我”,又“嘱托”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却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切。父亲的话全文只有六句,却话短情长,充分地表达了主题。

  第四,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过追叙的方式表达的,文中两次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自己的幼稚反衬父亲的伟大。“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哎!我不知何时能再能与他相见!”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和眷念,又体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再从表达感情上看。

  年轻时,自以为已经长大,体会不出人生的艰难,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父亲讲话不大漂亮,看事情没有自己深刻,心里暗笑父亲的“迂”,明明流泪了,却赶紧拭干了泪,怕父亲看见,关键“也怕别人看见”。所有这些现象,也曾经表现在笔者的身上,所以重读《背景》,不由感叹作者对人性把握的深刻。作者没有夸张的语言写父亲怎么关心自己,怎么爱护自己,也没有长篇累牍地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文字俭省到了极点,可作者以真情写真情,以实事写实情,结构合理,层层深入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不到一定的年龄,缺乏人生的历练,对长辈所作所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情由衷发,同频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时再读《背影》,笔者不由得潸然泪下!

  总之,《背影》是“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值得我们不断咀嚼,不断学习的最美的散文!

;

八年级语文课文:《背影》赏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课文:《背影》赏析,欢迎阅览。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让我们感受深深的父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背影段落层次与中心思想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背影》赏析是什么 背影课文原文内容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11月7日 上午7:12。
转载请注明:《背影》赏析是什么(背影赏析和感悟)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