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介绍无为之治是什么意思,以下是小编对无为之治的意思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哪位大哥给我解释一下无为之治的真正含义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它源自《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像烹小鱼一样,简单易行,关键在于道。有了道,鬼怪与圣人皆不伤人,则天下自安。”
“小鲜”即小鱼。盖烹饪小鱼不能随意折腾翻动 ,否则就要破碎销形。治理大国和烹小鱼一样,要清静无为,不能政令繁苛。因为一旦人民不堪其扰,国家就要一片混乱了。 通俗地说:治理国家要实行无为政治尽量减少政令颁布,但一旦颁布,就要严格执行,不可朝令夕改,即要无为之治。
它是一种治理国家的自由主义,反对过多干预国家机器的运行,市场与社会具有理性,可以自己实现均衡,体现了演化均衡的思想。所以政府要转换职能,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换,只做守夜人。
概括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含义并说明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
许多人理解无为而治是不妄作、不扰民或少作为、少管治。但也有一些人把无为之治解释为不作为、不要治乃至什么都不管、万事不作为。现今的无政府主义、自由放任主义等也似乎在中国古代道家政治哲学中找到了“知音”、有了“共同语言”,一些人甚至将无为而治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任主义画上了等号。事实上,老子无为之治不是不作为、不要治,而是主张道治,在于强调从虚静自然、混成一体的根本上治理,即无为而治是注重本治,也可以说重在治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十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六十章);“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老子》第六十二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第六十四章);等等。将无为之治理解、解释为不作为、不要治是不准确的,把它与无政府主义、自由放任主义画上等号也是不正确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具有时代必然性,无为道治或阴阳德用思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当今的国家治理如破解国家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等,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应治经济危机方面,老子无为而治及整部《老子》的思想智慧,对大家至少能有以下宝贵的借鉴价值和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是应对经济危机要不妄作少折腾。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就要急则治标,迅速应对干预,以阻止危机蔓延恶化,控制危机局面进一步扩大。这一点现在人们已有基本共识,以刺激需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相应货币政策为主的凯恩斯主义已为许多人所认可和采纳。但是,治标未治本至多只能遏制危机蔓延恶化,限制危机局面扩大,而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况且,标与本、治标与治本既是联系统一的,也是区别对立的。治标往往以“反动”治本、影响乃至背离治本为代价,是以更大危机风险来换取缓冲时空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因此,如果过分干预、过度治标,就是瞎折腾,就会适得其反。“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尤其是应对当今的虚拟经济危机,过期过滥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相应的货币政策等,不仅不能减少经济泡沫、缓和虚实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反而会助推投机炒作,助长经济泡沫并使之转移到其它更多领域,有可能使国家经济陷入反复动荡或持续低迷的困境中。
二是治理经济危机务必正本清源。应治经济危机既要在政策管理层面扬汤止沸,又要在制度结构层面釜底抽薪,总体上要标本兼治。但具体而言,应对危机急则治标,治理危机必须治本。治病需除根,不治理根本源头问题,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爆发首次经济危机以来,世界上就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且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现在似乎已成了一个常态化、世界性的疑难杂症或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大家应治经济危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治标而不能成功治本。任何问题本身都是阴阳矛盾,是二律背反的两难问题。囿于问题自身解决问题,根本不正、源头不清,并且本源差之毫厘,往往末流失之千里,结果必然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或南辕北辙、或“死灰复燃”,经济危机反复出现或周期性爆发也就势所难免。凡是经济危机爆发期间,都是矛盾尖锐突出、利益博弈激烈和问题暴露、乱象丛生之时,只有深入源头根本,既治标更治本,辩证施治,正本清源,才没有什么危机问题不可解决消除的。“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第三章)
三是无法追根溯源为最大症结。应治经济危机不能治本,除了利益调整或“行”的障碍以外,最大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思想认识或“知”的方面,是大家对经济危机至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或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然”就是自然之然,也就相当于老子的道;“所以然”就是本体原因,就是根源。不知道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或根源,自然也就不能对症下药、彻底根除经济危机。正本清源必须首先追根溯源。人类社会从狩猎经济到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金融经济、知识经济等,现今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越来越纷繁交织,经济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经济问题及其原因越来越远离源头根本。大道至简,大道无形。缺少有效方法,没有过河的船或桥,对经济危机问题及其原因就无法追根溯源。现今治理经济危机之所以还在盲目试错,在治本方面实际上仍找不着北而茫然不知所措,就因为不能追根溯源,搞不清造成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而老子“为道日损”的原始还本即追根溯源方法,能为今人探求经济危机根源提供宝贵借鉴和有益启迪。反求诸己、返璞归真,就能透过危机表象,如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泡沫凸显、企业倒闭、通货紧缩、大量人员失业、财政恶化、政局动荡、社会恐慌、国际摩擦增多等,在乱象丛生的众多两难问题中逐步深入了解到危机的根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四是自由放任主义等为理念祸首。经济危机是现代工业社会(包括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社会)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治国理念不正确、国家体制机制不合理尤其是现代国家管理不完善,存在资源配置与财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伴随生产过剩或泡沫过大(包括两者兼有)、经济严重失衡,直接因市场机制基本失灵,国家调控部分乃至全部失效,而首先或主要爆发于经济领域的一种社会危机。其核心实质是国家经济严重失衡,如生产供求严重失衡、经济收支严重失衡、虚实经济严重失衡、国际经贸严重失衡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和”或“冲和”、“中和”、“协和”、“和谐”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均衡。任何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户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系统、国家系统等,都可看成是一个阴阳统一的道体,体现在德用上都需要保持阴阳平衡(相对平衡、动态平衡)。只要阴阳平衡、尤其是保持结构性平衡,无论怎样运行变动,都不会出问题;反之,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出毛病,发生危机。但平衡不等同于平等,有的平等代表着平衡,有的平等则并不平衡。换言之,有些平衡意味着平等,而有些平衡并不平等。
欧美自由放任主义(包括一些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思想、自然法学派理论、古典自由主义与欧美新自由主义等)对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推进现代法制建设和国家发展等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其反映在国家经济政治主张上,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分注重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而相对否定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过度强调自由放任而忽视必要的集中监管,把争取和维护平等当作是建设现代法制与解决社会问题本身,甚至为最高目标价值等(在这一方面,传统社会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可谓两极相通,具有实质上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结果片面自由放任破坏了必要的集中统一,盲求平等则以国家经济不断失衡为代价,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自由放任主义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或标志;但自由、民主也好,平等、法制也罢,都应以阴阳抱一的道体为基本,都不能同平衡、协和的德用相冲突,不应一味地为了民主而民主、为了平等而平等,可以有秩序缺自由,而不可有自由少秩序。当今的经济危机越来越趋向无解化常态化,当今的思想理念正处于“五百年大变局”中,谁能最先扬弃人治、发展法治(法治的致命弱点在于用权利义务的规范“道体”,去实现利益格局自身的调整“德用”,犹如“自己举起自己”),建设文治(即“以人为本、创建改协进、法理情并举、人文化成、文明治国”)国家,谁才能彻底消灭经济危机,就能对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由此也进一步说明,自由、平等不等于和谐、平衡,无为而治与自由放任主义有实质性差异、不可画等号。
老子所说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该如何做
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四个字,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只是不干预自然平衡的发展,其实这句话是老子对帝王之类的统治者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自然。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处于春秋战国,由于列国都重视人才的使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但他所强调的“无为之治”是对帝王统治者的引导,是不“妄为”,而不是什么都不做,不过分的干预社会,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不需要你做多少事,你看着就行,有的是人去做事,老子觉得治国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
既然需要治说明本身就有问题,我个人觉得,当老大的就要有思想和梦想,就像秦始皇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统一货币,那件不是大动静,为今天的华夏提供的价值是无穷的。但圣人的那些理想型的“世外桃源”,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只能是一剂卤药,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五谷杂粮。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什么 意思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为:政治浑沌,人民淳朴忠诚;政治清晰细密,人民狡黠、抱怨。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这段话用白话讲,就是:从政者能够做到无为宽厚,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行善积德天下太平。若从政者总去斤斤计较越多设施刑法,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聪明。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作者简介: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赏析:
闷闷:政府人员处理国家事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故“闷闷”。察察:政令反复无常,大小事务实施行政干预。“察察”和“闷闷”相对。
前者是法治社会,后者是专制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带来不同的社会面貌。在法治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施行“无为之治(释义: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和“不言之教(释义:无言的教诲)”,根据人民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法律。
不搞形式,不搞运动,不搞个人崇拜,各级行政官员都默默无闻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表面看来,政府里并没有什么天才人物,也没有轰动天下的大手笔,但是,社会却在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朴、厚道的社会风貌自然形成。
相反,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独断专行,惟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既得利益。人民失去了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致使生活越来越贫穷,国家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来源:——道德经·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领导的管理要“无为而治”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无为而治”是对管理效率的追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因此,管理者要探索管理的规律和加强自身修养,尊重规律,逐步减少不合规律的作为、消耗和浪费,增加产出,提高效率,管理的输入达到了无穷小的“无为”,管理的输出达到了无穷大的“无不为”,管理效率无疑是无穷大,这样就实现了无为而治。对效率的追求,不仅管理者遵“道”而为损之又损,决策层和终点操作层之间的“距离”及管理人员的数量也要损之又损。要提高效率,一是必须提高技术,二是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无为而治”是一种人生态度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对待功名利禄的一种态度。“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给员工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员工,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而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组织有了业绩要归功于群众,更不要居功自傲。“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说要相信组织,相信群众,有功于组织会得到相应的功名,有利于群众,群众会推举你,有能力会得到相应的职位,有贡献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功不居功,功名会有合理的归属。管理者报酬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态度,因为在分配过程中他们起决定作用。管理者如果不顾国情地追求高薪,会加剧矛盾,挫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和谐稳定。“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面对群众的一种姿态。管理者面对群众要谦虚,不要摆官架子、盛气凌人、刚愎自用,管理者越是这样,群众越是敷衍他。“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无为而治”是基于人性纯朴、积极的认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人性如果不积极如何“自化、自正、自富”,人性如果不纯朴如何自朴。因此,管理者要相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自主管理;管理者如果能做到无私欲,群众肯定会受到感染,进而也无私欲。
“无为而治”是一种权力观。权力为谁用、为何用,是不同的权力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而治者是为民谋利。“得民心者得天下”,权力只有得到下属的认可才能发挥效力。
“无为而治”是合乎规律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世界大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世界既已大同,自然不需要“圣人”,不需要“圣人”才有“圣人”无为,才有终极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就是遵道善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管理者不但要认识规律,还要积极按规律办事。
“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方法
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这些方面的内容:
不妄为。第一,不要勉强为之。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就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落后或超前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在组织管理中,群众不理解的,不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事与愿违,要做好教育和引导;群众理解了,认同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第二,不要不可为而为之。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这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不管主观意愿如何,注定是会失败的。组织的制度是不可违的,违之破坏制度建设,扰乱活动秩序,降低效率,增加损失。第三,不要为所欲为。个
人或企业如果不顾法律、制度、道德为所欲为,无疑会自取灭亡。第四,不要朝令夕改,来回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政令频出,朝令夕改,频繁地来回折腾,群众就会不知所措,劳而无功,造成浪费。
下有为上无为。无为而治者发挥下属的能动性,让下属自我管理。第一,参与决策。决策前让员工参与,错误容易发现与修正,也有利于创新。决策过程让员工有参与感,结果让员工有成就感,决策之后让员工有认同感,这样的决策执行有群众基础,力量强,效率高,效果好。第二,充分授权。让下属承担责任,必须授予其对等的权力。授权以后不要随便越权,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给下属注意越多,下属创新越少;指挥越多,下属积极性越低;包办越多,下属依赖性越强。管理者不要怕失去权力,愿放权;管理者要信任下属,敢放权。第三,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用目标激励原理,使员工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目标管理重在结果,让员工对结果负责,给员工充分的过程构思与行动自由。目标的制定要基于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不要强加给员工。第四,启用人才。管理者能识人用人,大才大用,人尽其才,才能无为而治。
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一,管理者应抓大放小,抓主放次,抓特殊放一般。抓大放小才能统揽全局;抓主要放次要,才能提高效率;抓特殊放一般,才能取得经验,有立有破。第二,做自己善做的、该做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发挥自身优势,不要盲目多元化,盲目兼并,盲目求大。企业要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要做有害的业务或产品。做自己善做的才有效率,做自己该做的才能长久。第三,抓两头放中间。国外现代控制论者提出一种所谓“黑箱”管理艺术,就是不打开黑箱,控制输入,考核输出,就是抓两头放中间。
形象管理。管理者良好的形象是员工行为的榜样,具有不管而管的作用。“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的良好形象激励着群臣无不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为之治,贵在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
为而不争。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开发,立足在无竞争领域,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就会“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成熟的企业,离开红海,进入蓝海,研究市场潜在的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引领市场。
文化无不为。文化的作用就是以柔克刚,润物细无声,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呢?第一,“无为而治”需要自由。要使下属无不为,就要给下属自由。有了自由才有自主,有了自主才能自愿,有了自愿才有自觉,有了自觉才能主动。自由、宽容的环境,下属发挥的空间大,心情愉悦轻松,敢于尝试,创新容易发生。第二,“无为而治”需要平等。传统的等级制度创造了人和人之间的实际不平等,容易扼杀真理,不利于创新。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消除传统等级制度的影响,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格平等、机会平等、标准平等。第三,“无为而治”需要纯真。消除道德风险不排除技术和管理手段,但更需要人的纯真,只有纯真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道德风险。纯真天性的回归,需要建设纯真的文化,要建设纯真的文化需要管理者率先示范,身体力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三,“无为而治”需要共享。共享权利,决策不断下移,权力不断下放,全员参与管理,利益共享。共享愿景、成果、快乐、思想、经验、资讯,还要共享错误与失败,分担痛苦。共享使组织成员积极主动、自我管理,共享使组织学习更快,发展更快。第四,“无为而治”需要利他。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利他的结果就是利我。“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现在很多优秀企业都树立了明确利他的理念,说明利他是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始于利我终于利他。从利我出发,人们就会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信息失真,消耗增加,利我者其自身利益难保。人人利我,管理者不能不为,疲于奔命;人人利他,顺其自然,管理者自然“无为”。
先有为后“无为”。“无为的境界和条件要靠人去创造。“萧规曹随”就是前人的有为在先,后人的“无为”在后。管理者若效法扁鹊之为虽能力挽狂澜,但其消耗大,损失多,
不如效法其兄为之于未始,治之于未乱,堵蚁穴于堤未溃。有堵蚁穴于先就没有堵溃堤于后,即先有为后“无为”。
“无为而治”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
管理者要想达到“无为而治”境界,必须知道“无为而治”者的一些特点,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炼自己的操行。无为而治者纯真慈善,知恶行善,有诚信,乐善好施;善控情欲,心态平和,无私欲,决策不偏激,不受私利、近利的影响,不会被腐蚀;勤俭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对下属一视同仁,没有远近亲疏之别,没有圈里圈外之分;谦虚大度,不和下属争名争利,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才高积极,“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是消极回避而是积极应对“敝而新成”。“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的领导清楚自己的目标是“无不治”,方法和过程是具有辩证性的“为无为”,效率是最大化。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为之治是什么意思 无为之治的意思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