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688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是什么,以下是小编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如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如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全文翻译如下:有利于行军打仗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时的地形;有利于作战时的地形,比不上士兵们的团结。假如有一座城,其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敌人围攻他们没有取得胜利。敌人围攻这个小城,必须有适宜的天气来作战,如果没有攻打胜利,则是因为适宜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军事武器并非不够锋利,粮食也并非不多;但是守城的军队却丢下城池而逃跑,这是因为作战时的地形啊。

所以说:使百姓安居下来,不能依靠边缘地方的界限;稳固国家的国防力量,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依靠兵器的锋利。若拥有民心,并有得于民,定会得到百姓们的支持和拥护;若不拥有民心,且不利于民,就会得不到百姓们的支持,即成了孤家寡人。

帮助您的人很少,就连亲戚都会远离、背叛您;帮助您的人很多,则天下的人都会顺从,其可以凭借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要战就必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哪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孟子在这里说的“ 得道”和“ 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原文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哪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

2、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3、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1:44。
转载请注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