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意思)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1.7K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以下是小编对建国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是哪三年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意思)

建国后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发生在哪一年

发生:1959年。

主要发生在1959年,持续三年到1961年。

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农业大幅度减产,市场供应紧张。为了战胜困难,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经济困难的调整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1960年12月13日便已提出。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扩大再生产,巩固是为了再前进,充实是为了搞好配套,提高就更容易懂了。

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稳定市场物价,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等。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描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事件: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的一些媒体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

全文: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作者】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译文:

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个国家,像几只碰壁的苍蝇一样嗡嗡叫唤,貌似声色俱厉,又像哭泣声一样。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我们吹响冲锋的号角(飞鸣镝),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

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当今的世界上,四海翻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形势诡谲,我们要消灭所有危害人类的败类,还世界一个太平。

创作背景: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于1963年创作的一首词。是在《光明日报》上读到郭沫若的词深受感动所创作的一首鼓舞人心的反霸权主义的词。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的一些媒体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坚强的中国人民。

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本来郭词写的理直气壮,富有激情。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看中了些:“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未免言过其实。

毛泽东的和词,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诗人高昂的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本诗写于1963年1月9日,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来源:-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苏联解体的原因、经过、及时间与背景分别是什么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原因是复杂的,但是进程似乎超乎当时大多数人的想象。对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今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如何评价苏联,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比较复杂,中苏既有蜜月期也有关系紧张的20多年。但是个人认为,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说,苏联解体绝对不是好事。中国先后同美国、苏联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战略形势一片大好。

在东西方的眼中,中国都是争取的对象,中国第一次具有了某种左右逢源的国家形势。苏联解体加上911事件,把中国推向了国际局势的风口浪尖,战略形势急剧恶化。作为中国人,决不希望看到苏联的灾难,更不希望苏联的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

本人对苏联问题很感兴趣,本文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作者尽量保证准确,但是由于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希望大家指出。

1991年8月19日到21日,是让世界震惊的三天,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责,并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一切权利,在全苏实行6个月的紧急状态。

这次事件的性质可以说是,苏共内部的支持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叶利钦为首右翼势力的摊牌,是为了挽救苏联免于崩溃,苏共免于解体的一次重大行动。从中国的立场来看,这次行动是积极的,是挽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积极行动。

1、8.19事变的原因和背景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5月11日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和国防委员会主席,时年54岁。面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改革与新思维”,中心思想就是在苏联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和“外交新思维”。

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塔夫罗夫斯基指出了四点:苏联犹如文革时中国的全面内乱,苏联犹如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频临崩溃,苏联领导人却没有中国领导人的威望,苏联人民也没有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团结。

简要的概括起来,解体前的苏联,政治内乱,经济崩溃,领导没有权威,人民不团结。这种严重情况,使苏联党内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士忧心如焚,于是他们决定,发动政变,拯救苏联的国家和苏联共产党。

1.1 8.19事变前苏联国内的情况。

1990年2月,苏联政论作家普罗汉诺夫在《文学俄罗斯》周刊上发表文章指出,苏联正在分七步走向灭亡。这七步具体来说。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被否定,共产主义的理想被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被动摇,广大苏联人民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奋斗的目标。

1986年2月,苏共召开27大,还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苏共的指导思想,同时坚持联盟内一切活动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

到1990年苏共28大的时候,已经不再提马列主义了,而且声称苏共“坚决放弃政治上的垄断“,在法律范围内所有政治力量自由竞争。苏共自动放弃领导权,放弃了苏联70年的理论和实践,直接造成了苏联国内大方向和人们思想的混乱。

2.行政命令体制被摧毁,无政府主义横行。

苏共否定民主集中制,倡导绝对的民主化,在军队、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造成了无政府主义横行。苏联人自己曾经说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民主太多,内容太少;倡导公开性,对苏共过去的一切机密都可以公开,批判斯大林,批判苏共的历史和实践,把苏联的一切成就全盘否定。

造成了人民对共产党和政府机构的严重不信任,也动摇的苏联存在的政治基础;倡导民主化,各种党派都可以存在

解体前苏联,叫的出名字的政党大概有500多个,各种思潮,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思潮并起,直接造成了人民思想的混乱。民主化的结果就是,各个部门和个人有充分的发言权,谁的话都可以不听,什么话都可以讲。军队里命令传达不下去,行政机构面临瘫痪。

1986年4月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美圆,至今乌克兰北部还笼罩在核阴影之下。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为的违反操作规程,这就是现实对戈尔巴侨夫改革的嘲弄。

后来的“国家紧张状态委员会”成员之一,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曾经指出,苏联谈民主,其实人民根本不遵守法律,如果不能恢复国内秩序,主张用铁的手腕恢复苏联的国家秩序。

3.苏联最大的民族,俄罗斯的历史和性格遭的批判,凝聚中心失去了作用。

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必定有一个凝聚中心,过去的苏联以俄罗斯为凝聚中心。改革以后,俄罗斯的民族和历史遭到批判。把苏联在民族问题上的事物全部失误指向俄罗斯民族,国家失去了凝聚中心。

4.苏联经济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受制于国际资本。

1991年4月,苏联国内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共同制订了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既所谓“哈佛计划”。这个计划的中心就是:在西方的援助下,实行激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经济和西方民主政治。

这个激进的哈佛计划完全不顾苏联的实际,妄图以“休克”疗法短时间内解决苏联积聚已久的经济问题,却收到了戈尔巴乔夫的特别青睐。1991年7月,苏联通过《私有化法》,戈氏在给西方七国领导人的信中说“第一步将苏联80%的中小企业卖给私人,第二步就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私有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联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出卖给了握有实权的官僚或者其代理人,当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金融寡头当中,大多数诞生于苏联的私有化运动。

5.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私有化运动造就了一批富翁,但是经济崩溃造成了决大多数人民生活困难。200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人民的灾难。

6.苏联政权被收买,一切向“钱”看。

7.苏联解体和全面内战。

现在看来苏联的解体是和平进行的,但是解体以后的各加盟共和国大多数动荡不安。解体后的3年,俄罗斯的生产下降了一半,投资减少3/4,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3,很多地区经济倒退到自然经济阶段。

解体时俄罗斯的经济占世界的6%,2004年衰退到只占0.7%,相当于解体前的1/10强,俄罗斯被抛入第三世界国家。除了波罗地海三国以外,大多数独联体国家政治腐败,受制于西方,独联体11国当中,有6个国家发生战争,人民的民主权利已经毫无意义。

可以这样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他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思想麻痹了苏共,否定了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2 8.19事变的现实背景

1.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托维亚先后宣布独立,苏联其它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也迅速增强。为了保住苏联,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和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领袖达成协议,同意组成\"新苏联\"。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新联盟条约”的文本,并将于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这个条约一旦签署,苏联的国家性质就发生的根本的变化,苏联可以说从实际上已经消亡。

条约的主要内容:变“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四个字被删除,苏联的实质和核心也随之改变;新联盟条约规定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各个加盟共和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联盟中央无权干涉,那么叶利钦如果要俄罗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联盟中央无权干涉;各主权共和国有税收、外交的的权利,联盟中央只保留军事和部分的外交权利。

这样,联盟中的军队、内政和外交机构的活动将完全受制于各共和国,经费也由这些共和国提供,苏联军队,安全机构,内政部队,将失去活动的基础。中央政府被完全架空,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中央政府。

2.苏共面临瓦解。

1991年6月,当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美国,表示要与美国建立直接关系。

7月,叶利钦公布了著名的“非党化命令”,命令的第一条规定“不允许各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在俄罗斯及其组成内的各共和国国家管理机关中、在各级人民代表苏维埃的执行机关中、在国家机关、组织和康釆恩中、在位于俄罗斯境内的无论属于谁的企业中建立新的基层组织、委员会和其他组织机构“。

表面看是在俄罗斯的护法机关和管理机关当中禁止一切政党存在,实际上命令直指苏联共产党,把苏共从俄罗斯的国家机关中排除出去。

1990年苏共28大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标志着苏共的“彻底革新”已由党的纲领性文件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根据这一文件,苏共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1991年7月,苏共公布了新党章的草案,新党章草案规定苏联公民信教不信教的都可以加入苏联共产党,不再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苏共的理论和时间基础。

一旦新党章草案获得通过,将使苏共从执政党变为在野党,从社会主义的政党演变为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

3.苏联经济面临崩溃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苏联的经济减少了一半,工业品食品都严重匮乏。一个超级大国,基本成了一个超级乞丐。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对西方和中国的穿梭外交,基本的目的就是”呼吁援助“。

由于产品匮乏,1990年,苏联人过冬都成为问题,紧急呼吁西方援助。德国总理科尔紧急将储存在西柏林底亿美圆食品发往苏联,对于一个超级大国而言,简直等同于侮辱。

用三年时间我国全部脱贫是什么会议那年那月提出来的

D 解答本题时应与时代背景相联系。1959-1961年是我国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而此时国家采取相关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毛泽东周恩来与三峡工程:孙中山最早提出设想

最早提出开发三峡设想的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1919年,他在《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提出要在三峡河段“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年他又在“民生主义”演讲中提到在三峡可以装3000万匹马力的发电机。这一设想,引发了几代中国人治理、开发长江的渴望。三峡工程最早的开发计划,是美国垦务局高坝专家萨凡奇编写的《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1944年9月,萨凡奇受国民政府邀请,乘小木船考察三峡,提出兴建三峡工程,并建议坝址设在宜昌上游5公里至15公里的南津关至石牌的河段上。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三峡工程根本不可能兴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长江大水使新中国领导人认识到防治长江洪水灾害问题的迫切性后,三峡工程才开始正式提上国家议事日程。1953年2月19日到22日,毛泽东乘坐“长江”号军舰,由“洛阳”号军舰护航,亲自视察长江。当时,我随林一山陪着毛主席从武汉到南京。在船上的三四天时间里,毛主席主要谈了两件事,一是了解长江流域的情况,并着重研究长江防洪问题;二是民生轮船公司的公私合营问题。长江防洪是一个主要问题,这是一个大专题。林一山说,我们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选择了一些水库,将来能够对洪水进行调蓄,蓄一部分洪。毛主席问,这些水库修起来以后,长江的洪水问题是不是就能解决了?林一山回答,还不行,这些水库下面还有30万平方公里,这些地方下暴雨,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可能发生特大洪水。毛主席又问,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林一山说,当时美国人在这里搞过YVA计划,它是为了发电,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利用这个水库大的库容进行防洪。毛主席说,这个想法好,你们回去之后抓紧研究,有了结果之后赶快向我报告,现在对外面不要讲。2月22日深夜到了南京,我们和毛主席分了手。这样,研究三峡工程的问题就被毛主席提出来。1954年大水过后,毛主席和赫鲁晓夫商量,想让苏联专家来和我们一起搞长江规划。从1955年起,许多苏联专家来华和我们一起工作,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20多人,一般都是10多个人。从当时情况看,苏联的经验要比我们多得多,对我们是有一定帮助的。这样,我们就完成了长江流域的规划。

  但是在三峡工程问题上,国内意见并不一致。1956年,促进和反对三峡工程的两派在报刊上公开论争。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毛主席要求会议安排讨论三峡工程问题,并将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接到南宁,进行汇报。毛主席在肯定修建三峡工程必要性的同时,又充分吸取不同意见的合理部分,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三峡建设方针,并请周总理挂帅,以加强对三峡工程的领导。

  1958年南宁会议之后,周总理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他在赴朝访问回国之后,马上来考察长江三峡。2月26日,周总理由武汉上船,视察三峡坝址和荆江大堤,随行人员有李富春和李先念两位副总理、各部委的主要负责人、水利部和电力部的专家以及长委的苏联专家,共100多人。我也陪同前往。2月27日,由我汇报汉江规划和丹江口工程。我们早就把汇报材料交给了周总理,他看得很仔细,我一边汇报,他一边提问。我们一见面,我一开口,周总理就说,我们是老乡。我说我是苏北盐城人。周总理说,你是二乔(胡乔木和乔冠华)的小老乡。汇报结束后,周总理一个一个地征求专家的意见,大家都说没有意见。周总理说,没有意见就这么定下来,批准丹江口工程,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1959年开工或者做开工准备。丹江口工程确定之后,湖北抓得很紧。其实周总理是想把丹江口建成高坝,林一山说,我们要一步一步来,先修丹江口,再建三峡,这是练兵。周总理对此表示同意,并决定,丹江口工程的技术问题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负责,施工问题由湖北省政府负责。

  随后,周总理到了重庆,开了总结会,他作了一个很长的报告。我提前回到北京,找地质部的负责同志研究地质勘测的问题。接着,周总理由重庆到成都,参加在成都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并就三峡工程和长江规划作了专题报告。这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由周总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估计三峡工程的整个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时间约需15年到20年。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这个文件到现在还起作用,长江治理该怎么办、要做什么事、如何分工和组织,都是以此为依据。我们就是根据这个文件一步一步地推进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治理的。

  建设丹江口工程,1958年批准,当年9月开工。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亲自挂帅。丹江口工程开工后,由于对混凝土大坝施工缺乏经验,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之受当时“大跃进”“左”的思想干扰,急于求成,出现了一些工程质量问题。1962年2月,周总理作出要按设计施工,立即暂停施工,处理混凝土质量事故,加强机械化施工准备,整顿队伍,加强培训等重要决定,并以中央正式文件下发。1963年做大坝混凝土质量补强处理,并积极进行大坝混凝土机械化施工的准备工作。1965年大坝混凝土继续施工。“文化大革命”前,丹江口工程的建设基本完工,准备1967年发电,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直到1968年才发电。但这也说明,我们有能力建100米以上的高坝。因为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所有的工作都是我们自己干的,而且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有些紧张,但我们挺过来了,用八九年的时间完成了丹江口工程的建设。这是我们治理开发长江的第一步。丹江口工程建成之后发挥了很好的效益。以前汉江是三年两决口,经常闹洪灾,以致汉江下游的很多老百姓下南洋讨生活。丹江口工程是为三峡工程做的第一次准备。

  丹江口工程开工建成了,但三峡工程却并没有如期进行。1960年8月,由于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周总理主持召开长江规划会议,决定缓建三峡工程。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三峡工程建设就被耽误了。1970年形势有所好转后,3月,周总理在北京饭店礼堂召开五年计划准备会。他在会上表示,长江三峡工程是毛主席的伟大理想,我们一定要抓紧,不要耽误了这件事,如果不能让毛主席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工程的开工建设,我们将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毛主席。顾明把会议纪要拿给我们看,说三峡工程要列入计划了。但林彪当时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如果打起仗来,如果有原子弹,那么这项工程将成为战争的一个很大的包袱。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0年9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写了《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提出先修葛洲坝工程。因为之前周总理已经决定修完丹江口工程就开始上三峡工程,加之按照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过去研究的建设程序,葛洲坝工程属于三峡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葛洲坝工程应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兴建,或与三峡工程同时建成,先建葛洲坝工程,会对三峡工程造成影响。周总理觉得很为难。后来周总理想了一招。说先修葛洲坝工程也可以,葛洲坝工程是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12月16日,他主持国务院业务会,听取葛洲坝工程设计情况的汇报。24日,周总理将武汉军区、湖北省的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稿等,呈送毛主席审阅。12月26日,毛主席在77岁寿辰的那天,看了周总理的信和《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后,写下批示:赞成兴建此坝。但也指出:“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毛主席对一项工程批了很长一段话,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一来,在毛主席批准的第四天,葛洲坝工程在尚未做完设计的情况下,采取“边施工、边勘探、边设计”的方针,大规模开工了。开工之后,正如毛主席所言,遇到了各种困难。由于准备不足,工作越来越被动,施工质量也发生严重事故。

  1972年11月,周总理抱病两次召集会议,研究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问题。他责成林一山等九同志,组成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重新讨论葛洲坝应该上还是下,负责向党中央提出报告。经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充分讨论,决定葛洲坝工程停工两年,重新设计。周总理同意了这个意见。这样,从这时起,我作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总工程师,长期驻葛洲坝工程工地,在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领导下,与文伏波、洪庆余等同志一起共同负责葛洲坝工程的技术设计工作。1974年9月,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主持下,审查了设计方案,经周总理批准,葛洲坝水利工程于1974年底重新开工。此后,经过3万多人近7年的艰苦奋斗,排除了极左思潮的干扰,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后,葛洲坝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1981年初大江胜利截流,6月至7月间船闸通航,电厂第一台机组发电,泄洪建筑物经受了70000立方米每秒洪峰的考验,1994年全部工程胜利完成。在航运方面,长江上最为险要的川江航道中的三峡段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航运发展,船闸引航道运行正常。葛洲坝水利工程得到了中外水利工程界的一致好评。

  毛主席、周总理生前虽然未能亲眼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但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他们开创了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为三峡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 建国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是哪三年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10:32。
转载请注明: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三年困难时期事件背景是什么意思)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