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口诀)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220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下是小编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口诀)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如下: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

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

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要教育学生,只有“继承”得好,才能有所创新。

创新必须有所突破。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必须继承好前人的知识,也就是要掌握前人总结的.经验,达到前人已经攀登上的知识高峰的高度,这是创新的基石。

如果有人整天苦思冥想,想发明创造,可是底子太薄,连继承也没继承好,何来创新?我们应教育学生努力学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现代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陈旧率、更新率加快,我们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周新闻发布、读书看报经验交流、热门话题辩论及百科知识竞赛等培养和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拥有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其次,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权威,对全体学生提出高度统一的要求,实行严格的控制约束成为不少教师一惯的工作方法。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被视为“好学生”,反之则被视为“坏学生”。

这样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利,也“磨圆”了不同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营造一种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氛围。

学生干部的组建通过竞选和民主选举产生,而不由教师说了算,充分听取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既统一要求也保护学生个性。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之火迸发。

第三,教育学生克服习惯性思路,摒弃旧观念,树立新思想。

习惯性思路是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的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一想就想到那里,成为一种习惯,而且总认为是对的。这样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为习惯性思路是走前人走过的老路。

我们要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运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活跃学生思维,使之养成多途径、多思路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起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

对那些能别出心裁解答作业题、完成工作任务,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和弘扬。

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与空间。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书本、课堂之外的东西,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能激发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大胆、主动、灵活、自主等一系列对创造力发展有益的个性品质。

为此,教师应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自身作用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一些环境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参观科技馆、科技发明成果博览会、工艺品展览等。

在校内开展科技小制作、体育竞赛和手工制作、“金点子”、“小发明”、生活、学习用具使用与维修方法的改进等竞赛活动。在学校广播或宣传栏中开设“奇思妙想”栏目,播发学生佳作。让学生从现在作起,从小事做起,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是创造力的萌芽。所有儿童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儿童入学后,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对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课件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各种教学不仅不能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的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基本条件,表现为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一点、某一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应是发散的、发射性的,沿着多条路径思考,善于变换角度灵活的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1、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思起于疑。人们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慰藉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的学习情境,也称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运用设问、提问、作业、实验等各种方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但是,教师究竟提出怎样的问题,造成怎样的问题请见,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展呢?一般说来,教师提出难度适中、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典型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最佳问题情境。只有学习任务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潜力大致相适应,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学生才会有思考的积极性,并通过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探求问题的内在需要。如果提出的问题跟学生所具有的认识水平之间差异太大,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和畏维情绪。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有了教师所创设的最佳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了适宜的对象,在问题情境的刺激下,如何加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训练呢?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从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结果看,个体思维活动可以分为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或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活动。如为了求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老师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说出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聚合式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是利用已知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达到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如:学生找出了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后,老师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简便的方法。这两种思维方式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事实证明,新的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往往都是在发散思维活动中发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需加强发散式思维方式的训练,美国教育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普遍注意了这个问题。比如:他们要求学生迅速说出一件物品的所有可能的用途,要求学生估计出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所有可能性。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发散式思维的发散量,使创见性成分比率增大,而且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独创性。除了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还包括多种思维方式。因为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任何一种创新思维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决不仅仅凭着阿基米德瞬间的顿悟,瞬间的顿悟为他开启了思维之门,接着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发散思维,还要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并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狭义相对论的创立首先归功于他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正因为爱因斯坦先有了大胆想象:“假如我骑在一条光束上,去追赶另一条光束,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后来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才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可见,创造性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科学价值有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提出新的假设,从事发明创造。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重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组织学生从事参观、访问、观察、实验等教学性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鼓励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三、创造性人格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首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开拓的精神,不墨守陈规,不轻易盲从,为探究真理敢想、敢说、敢做,对于创造活动来讲,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氏曾说过:“搞发明创造的首要秘诀,就是认为创造发明并不难。”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输了,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取胜。相反,行动上虽然失败了,但精神上仍不跨,就能站起来,重新前进,可见,自信心是保证创造力的精神武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使他们树立自信、执着追求,百折不挠。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导语:以创造性的教来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就能够使学生产生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动力,促进孩子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要教育学生,只有“继承”得好,才能有所创新。

  创新必须有所突破。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必须继承好前人的知识,也就是要掌握前人总结的经验,达到前人已经攀登上的知识高峰的高度,这是创新的基石。如果有人整天苦思冥想,想发明创造,可是底子太薄,连继承也没继承好,何来创新?我们应教育学生努力学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现代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陈旧率、更新率加快,我们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周新闻发布、读书看报经验交流、热门话题辩论及百科知识竞赛等培养和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拥有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其次,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权威,对全体学生提出高度统一的要求,实行严格的控制约束成为不少教师一惯的工作方法。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被视为“好学生”,反之则被视为“坏学生”。这样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利,也“磨圆”了不同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营造一种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氛围。学生干部的组建通过竞选和民主选举产生,而不由教师说了算,充分听取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既统一要求也保护学生个性。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之火迸发。

   第三,教育学生克服习惯性思路,摒弃旧观念,树立新思想。

  习惯性思路是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的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一想就想到那里,成为一种习惯,而且总认为是对的。这样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为习惯性思路是走前人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运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活跃学生思维,使之养成多途径、多思路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起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对那些能别出心裁解答作业题、完成工作任务,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和弘扬。

   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与空间。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书本、课堂之外的东西,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能激发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大胆、主动、灵活、自主等一系列对创造力发展有益的个性品质。为此,教师应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自身作用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一些环境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参观科技馆、科技发明成果博览会、工艺品展览等;在校内开展科技小制作、体育竞赛和手工制作、“金点子”、“小发明”、生活、学习用具使用与维修方法的改进等竞赛活动。在学校广播或宣传栏中开设“奇思妙想”栏目,播发学生佳作。让学生从现在作起,从小事做起,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关键的是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探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有勇气创造,并且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各种各样新奇的问题。

   1、发扬民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愤,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孩子的选择,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那么,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设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愤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作为一个引导学生求知的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影响学生,以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要多给学生激励和鼓舞,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和朋友。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求实求是的学风和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的发现、探索和寻求。可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摇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2、鼓励质疑问难,拓宽思维空间。

  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新知的探求和创造过程,教师要充分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体温,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爱因斯坦曾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的,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学生从“好问”向“善问”转化与提高。不仅如此,教师还应为学生搭建质疑的舞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供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而其它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呢?”“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是属于哪一个世纪”。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表示近似舒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提问:“平行四边形每边只有两个端点,那么它每条底边上的高只有两条,对吗?”……在这样的质疑过程中,学生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善问,质疑能力提高了,思维空间也拓宽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勇于探索发现的情绪状态。创新要以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培养创新精神要注意:

  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以积极自觉的心情、愉快地主动参与,并不觉所做的事情有任何负担,甚至会为解一难题而废寝忘食。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燃起他们学会创造的信心之火。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精心设问,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2)制造悬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3)故事导学,诱发兴趣,以生动的情节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印发学习兴趣;(4)联系生活,增添兴趣,让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教学更贴近生活。

  2、自尊、自信是学生继续学习、探索的基石,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能够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一旦挫伤了自尊心,失去了自信心,也就丧失了学习前进的动力,学生有了自信心,课堂气氛自然很活跃,学生也能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我们要保护、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将其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三、鼓励学生尝试,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的东西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数学教学中,每个人都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

   1、指导学法,激励创新。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导致懒惰。”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方法多少及是否科学的治学。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越合理,创造性空间就越宽广。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激励学生创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养成质疑问难的动脑习惯,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动手尝试,综合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2、合作互助,促成创新。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开展合作探究新知的活动。每个学生手中都有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随意取出几个摆成长方体。反馈时,学生有的长摆7个,宽摆2个,高摆2个,体积是28立方厘米;有的长摆6个,宽摆2个,高摆3个,体积是36立方厘米;有的长摆3个,宽摆3个,高摆4个,体积也是36立方厘米……,最终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有合作、有争议、有交流、有探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3、操作时间,探索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卢梭也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的确,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再创造”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亲知亲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正方体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再通过学生合作动手量一量教室,桌子,文具盒,书本的长、宽、高,算出它们的体积。从而巩固了新知。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动手摆,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场面热闹而有序,受到极佳的效果。在教学“角的画法”时,让学生先量出两个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通过组合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各种度数的角。从以上两例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中获得了知识,而且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如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小创造、小小科学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他们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创造发展的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总结评价,体验创新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对于“创新“的实现者,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用赞赏的语言或赞赏的目光,去竭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使孩子们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为孩子创设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更加炽烈,在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此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依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因此,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热情关怀,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迈向成功的创新之路。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导语:如果学生没有对创造能力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和理性价值态度,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积极和正确的创造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认识、领悟创造的价值意义,感受创造的魅力。

  1、指导学法,激励创新。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导致懒惰。”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方法多少及是否科学的治学。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越合理,创造性空间就越宽广。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激励学生创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养成质疑问难的动脑习惯,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动手尝试,综合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2、合作互助,促成创新。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开展合作探究新知的活动。每个学生手中都有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随意取出几个摆成长方体。反馈时,学生有的长摆7个,宽摆2个,高摆2个,体积是28立方厘米;有的长摆6个,宽摆2个,高摆3个,体积是36立方厘米;有的长摆3个,宽摆3个,高摆4个,体积也是36立方厘米……,最终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有合作、有争议、有交流、有探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3、操作时间,探索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卢梭也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的确,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再创造”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亲知亲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正方体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再通过学生合作动手量一量教室,桌子,文具盒,书本的长、宽、高,算出它们的体积。从而巩固了新知。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动手摆,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场面热闹而有序,受到极佳的效果。在教学“角的画法”时,让学生先量出两个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通过组合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各种度数的角。从以上两例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中获得了知识,而且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如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小创造、小小科学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他们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创造发展的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4、发扬民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愤,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孩子的选择,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那么,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设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愤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作为一个引导学生求知的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影响学生,以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要多给学生激励和鼓舞,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和朋友。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求实求是的学风和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的发现、探索和寻求。可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摇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5、鼓励质疑问难,拓宽思维空间。

  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新知的探求和创造过程,教师要充分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体温,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爱因斯坦曾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的,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学生从“好问”向“善问”转化与提高。不仅如此,教师还应为学生搭建质疑的舞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供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而其它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呢?”“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是属于哪一个世纪”。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表示近似舒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提问:“平行四边形每边只有两个端点,那么它每条底边上的高只有两条,对吗?”……在这样的质疑过程中,学生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善问,质疑能力提高了,思维空间也拓宽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1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2

  摘要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探究;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创造性

  科学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而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其课程内容渗透创造精神刻不容缓。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应当把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整个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创造的过程:引发好奇———探究实验———分析论证———发明创造;其中好奇心会诱发人们的探究欲望,探究实验是创造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分析论证整个探究活动是整个创造过程的关键所在,创造就是好奇、实验和分析的归宿。为了使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平时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创造力。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

  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提问,能够为了解答疑惑而不耻下问。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几乎所有发明家的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都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质疑,彻底推翻了维持几千年的错误观点,把力和运动的.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看似幼稚、天真的发问,我们一定要耐心解释,保护好好奇心,鼓励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一时无法解释的,也要启发他们用其他的手段和方法继续去探索。

  二、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分三步:

  ①明确重点问题。教师根据课标,结合课程内容确定实验探究的重点问题。每节课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上课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无形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是实验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由小及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也可适当设置一些子问题,将探究的重、难点进行化解,分解到每一个子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子问题的基础上再解决重点问题。

  ③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完善整个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索、探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图片,在科学性、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正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思考、反复实验和推理论证,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创造力只能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探索中得来。学生正是因为爱探索,所以在独立思考时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积极地去探索,而当他一旦成功,就会反哺自身,大大振奋精神,提高积极性,就会信心十足、全力以赴,专心致志、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索,然后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不走老路,能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物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以多端性和变通性为特点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因而它能让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给学生,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和环境。例如上习题课时,可以多安排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精选题型,为学生创造触类旁通的机会,让他们能逐步养成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包含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态度、科研习惯和精神、研究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许多层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教师拼命说、学生努力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发现者”,变被动为主动。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创造潜能,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个能让学生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环境,能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果引导得当的话,还能够深入到内心情感世界中去,让他们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使每个学生的课题研究结果,对个人或对社会,都具有创造性。所以,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就是人创造性成长的结果。培养创造型人才不仅仅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物理先驱们的伟大精神,如:伽利略重视实验、善于提问的精神;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牛顿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不断激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进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钟起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肖自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原理与策略[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3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迫在眉睫,作为素质教育实施手段之一的艺术审美教育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借助艺术美育中雕塑的学习来谈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以供大家共同探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艺术创造力; 艺术鉴赏力;形象思维;自我意识功能;创造理念

  在整个审美教育中,艺术的审美教育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雕塑则是最具视觉直观性的一种美术艺术教育,美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而雕塑则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很注重利用雕塑课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首先,利用对雕塑理论知识的了解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雕塑是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有三维空间的立体的艺术品,它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圆雕与浮雕。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实的、也有装饰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户内的、也有户外的,有架上的、也有大型城雕,有固定的、有活动的,有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静物等。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纸张、橡胶、植物等。了解雕塑的基本理论知识首先让学生产生一种立体的三维空间概念,形成一种多元化多角度的空间创造思维形式,创造想象力得到无限制发挥。

  培养艺术创造力是艺术课程教学的最高要求,虽然普通中学的艺术教育并不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专门艺术人才,但是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提出这一要求,则是为艺术美育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事实上,在中学美育中对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培育中就以经包含着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欣赏艺术作品的经验影响到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发展。艺术作品是复杂的、独一无二的现象,能导致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化,使感觉以及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现感觉的能力得到发展。对语言特别是对艺术语言的感觉以及幻想、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创造性的对待生活的能力、用这种或那种艺术材料表现自己的思维、感受和心绪的能力也会提高。”

  ① 这也就是说,通过雕塑审美教育实践,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感受能力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创造性地对待生活的能力开拓,各种雕塑材料的掌握和运用,以及随着这方面经验的日积月累,必将使学生在创造力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次,通过欣赏雕塑作品,引发艺术兴趣,激发创造热情,培养艺术创造力。

  通过欣赏著名雕塑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和发展他们潜在的审美需要,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创造热情。例如:欣赏我国古代石窟雕塑中的高浮雕可有一种对比强烈突出的视觉效果,浅浮雕给人一定的体量感和起浮感,线刻以光代笔,其微妙的起伏变化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美感。欣赏法国近代著名的雕塑家罗丹的《思》,当我们看着这正沉浸在沉思中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时,就会被这块粗糙的石头上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自己的想象。而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又给我们以另一种精神和美的感受,作者赋予这一西方美术传统题材以新的生命,我们看到的是少年英雄大卫正准备战斗的极富英雄气慨的青年`巨人形象,完美的人体造型和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这一世界杰作的艺术魅力。而欣赏《维纳斯》又会领悟到一种体态万方、庄重典雅的美感体验。所有这些雕塑都来源于平常生活中一个思考的神态,一位英雄少年的形象、一个美丽典雅的人体,但却给学生一种震憾心灵的美感体验,使他们从中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哲理,从而引发他们潜在的艺术兴趣,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热情。

  培养艺术兴趣,是培养艺术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学生对艺术发生浓厚兴趣,以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态度去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感受才会深刻,体验和想象才会丰富活跃,并且变的富有创造性。

  ②例如七年级美术第一册第四课中选编的几个泥塑作品,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就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就极具代表性,教育学生可以从欣赏其表情来领悟人丰富的表情变化,从模仿哭脸和笑脸、忧愁脸和发怒脸来调动学习兴趣,仔细观察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五官的细微变化激发表现创造热情,寻找创造灵感。用泥塑人头像来表达人的各种表情,体验创造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欣赏高中美术中的世界雕塑经典作品《维纳斯》更能说明这一点,《维纳斯》是希腊时期的作品,是美与爱之女神,她体现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和永恒的青春,她既貌美婀娜、体态万方、又庄重典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有其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她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了内在的教养和美德。乌斯宾斯基的小说《舒展》生动的描述了一位教师在观赏了维纳斯雕像后自我心灵的一段剖白:当他平生第一次瞥见维纳斯雕像时,这位乡村教师的心灵不由自主地掀起了剧烈的震撼,他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生命的贫乏,精神的干涸与枯竭,从而体验到人的真正生命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巨大欢乐,也正是这座奇迹般的雕像,使他舒展开了被现代生活揉皱了的灵魂,并给予他这种灵魂舒展开来的无限欢乐,从而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为生活创造美

  所以,雕塑这种借助于他人解剖自我,又把自我当作对象来审视的自我意识功能,无疑是促使人在对自身的关照、反思中心灵境界产生飞跃的重要精神阶梯,也是人以极大热情兴趣进行创造的精神动力。黑格尔在关于对艺术的哲学表述中一再重申:“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的最高旨趣,并以极大兴趣去创造” 。

  ③再次,在雕塑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艺术创造力。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或经验改造,”

  ④ 主张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操作、体验、创造的乐园,把美术教育作为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工具。著名艺术教育者、艺术理论家、评论家里德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是促使学生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成长”。

  ⑤ 这些观点都达到了共识,即学生的创造力在艺术教育课堂上通过直观的接触制作作品而逐渐得到发展。

  在雕塑创作中学生会获得视觉直观可视性,感觉触摸立体性的直接亲身经验体验。在利用不同材质制作圆雕和浮雕的过程中,利用其已具有的创造思维和经验体验,在创造热情的推动下,形成新的创造理念,推动其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第四课雕塑理论、欣赏了“击鼓说唱佣”之后,我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勇敢的实践,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完成第五课的内容“雕塑自己的形象”的创作。学生们都创作的非常出色,天才般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表现。

  艺术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的对待生活的能力。而雕塑课程的教学所担当的美育任务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因此,只要有目的地把握好雕塑课的教育学习,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最终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书目:

  (1) 引自库沙耶夫主编《青少年审美教育》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2) 引自《美育学概论》杜威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摘自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4) 摘自《美育学概论》杜威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 摘自《美育评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4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创造性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切不可只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而忽略了聚合思维的培养。

  并且,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挖掘右脑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四、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10月22日 下午10:16。
转载请注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口诀)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