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四》翻译是什么(塞下曲王昌龄其四古诗)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234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四》翻译是什么,以下是小编对塞下曲古诗译文20字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四》翻译是什么(塞下曲王昌龄其四古诗)

塞下曲古诗译文

五月的时候,内地已经到了盛夏季节,可是,远在边塞的天山,常年被积雪覆盖,到处还是一片寒冷,哪里见过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来到边塞后,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腰间悬着的宝剑,就为了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昭帝元凤四年,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_泥城。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就是说,楼兰城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五百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这里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狼来了都掉眼泪,已经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掉。

塞下曲古诗 原文和译文介绍

1、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2、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3、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译文: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4、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作者为唐朝诗人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前言】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注释】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翻译】

饮完战马渡过秋水,水寒浸骨疾风如刀。茫茫沙漠夕阳西下,暮色之中远望临洮。昔日长城征战频繁,所有将士士气高昂。黄沙弥漫古今长城,杂草在遗骸中生长。

【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塞下曲古诗译文

古诗翻译为: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原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自《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
查看全部17个回答
十大燃油宝品牌排行榜-京东618,十七周年庆,劲爆开启!
十大燃油宝品牌排行榜-「京东17周年庆」好物超值疯抢,一起热爱就现在,「京东618」!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古诗《村居》的诗意,找古诗75首上拼多多,多实惠多乐趣

古诗75首,热卖排行,古诗75首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唐诗三百首的来历,下载快手APP,一起学唐诗三百首
来快手,让你足不出户,跟着名师学唐诗三百首!
572020-05-25
《塞下曲》古诗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 折叠白话译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其三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其四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其五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 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4 浏览7742019-08-20
塞下曲译文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原文: 塞下曲 唐代: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64 浏览49062019-06-08
塞下曲古诗卢纶
出自:《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原文: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 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赏析: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出生于蒲(今山西永济),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是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中国唐朝中期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但是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避乱于江西九江一带。乱平后,卢于唐代宗大历年间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771年),受宰相元载和王缙先后举荐,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升任监察御史。大历十一年(776年),元载和王缙在政治斗争中失败。 卢纶受此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昭应县令,贞元年间入河中节度使浑瑊幕,任检校户部郎中,后世遂以卢户部称之。 卢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边塞诗气势不凡,尚有盛唐气象,其中尤以《塞下曲》数首最为有名。

古诗《塞下曲》

1、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2、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3、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译文: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4、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

唐代诗人王昌龄对此现象创作的《塞下曲四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第四首诗透露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四》翻译是什么 塞下曲古诗译文20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10月19日 下午11:44。
转载请注明: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四》翻译是什么(塞下曲王昌龄其四古诗)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