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荷花》创作背景是什么(李商隐 赠荷花的赏析以及写作背景简介)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588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赠荷花》创作背景是什么,以下是小编对李商隐 赠荷花的赏析以及写作背景简介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赠荷花》创作背景是什么(李商隐 赠荷花的赏析以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商隐 赠荷花的赏析以及写作背景

诗人以清浅明晰的语言,描绘出花、叶相映的绚丽,给人以美的印迹。《赠荷花》一上来,就摆出一种世俗的现象:讲到花和叶,人们一般总把它们分别看待,对花,欣赏不已、关怀备至,而对叶,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于是,花入金盆,精心呵护,浇水浴日,不厌其繁,叶呢,则不闻不问,任其凋落,萎而入土,化作尘埃。由此,再隆重推出荷叶荷花的孪生情谊、手足之亲:碧绿的荷叶,由刚刚露出尖尖角,慢慢地卷舒伸展;而粉红的荷花,则由似箭的花苞渐渐地绽开、怒放,它们开合伸卷,出于自然,摇曳多姿,尽态极妍,叶映花红,花衬叶绿,其景其境,美不胜收。诗人由衷地赞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他多么希望,花红叶翠,久盛不衰,直到翠减红退,依然光彩照人。通过这样的描绘,我们看到,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互为佐佑、互相辉映,于众花中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这句诗的意思是: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唐朝写情诗的代表人物为何一首《赠荷花》感动数代人呢

古诗中描写花朵的并不少,毕竟田园诗占据了古代文坛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菊花、桃花、梅花,都曾被写到诗文中,千百年被吟诵。

但是将爱情寄于荷花中的应该很少,因为在人们眼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节操的象征,可是李商隐就能够将爱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七月里盛开的荷花上,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情诗呢?而他又是写给谁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荷花

一、仕途坎坷,爱情单薄的诗人

说起李商隐,读者肯定会想到爱情诗,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能写出这么缠绵悱恻诗句的,居然是一位男性诗人,可见李商隐的心思细腻到了极致。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大部分流传的诗作都和爱情有关,构思极为精巧,字字华美,其中大量无题诗写得非常隐晦,以至于到现在还有大量诗作,无法真正解读出诗人的中心思想,李商隐之所以连写诗都写得这么隐晦,和他一生的坎坷有着密切关系。

李商隐曾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及到自己的身世,他自述自己和唐朝皇室是“远亲”,但是通过各种有据可查的文献资料,并没有查到李商隐和唐朝皇室有什么直接的亲戚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李商隐石像

即便是有,他们的这层关系也可能是几百年前仅存的一点关联,到了李商隐的时候,他已经远离了这个宗室姻亲圈子,和唐朝皇室也扯不上关系了。

但是因着这层关系,让李商隐的一生更加不痛快,李商隐几代人都在朝为官,虽然官位不高,但也算是书香门第,可是在他10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几人迁回了河南老家。

顶梁柱的离开,让孤儿寡母失去了依靠,生活拮据,李商隐甚至还曾通过帮村里人写信抄写文稿来挣得一点辛苦钱。家中的突然变故,让李商隐寄希望于仕途,他期盼着早日考取功名能够改善家中的境况,毕竟作为长子,李商隐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童年的幸福,少年的清贫,青年的艰辛,让李商隐的性格变得格外敏感,他内心深处清高无比,不想妥协于世俗,可是又迫于生活的困苦,在多次考功名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朋友令狐家族。

图片:考取功名剧照

最终,在令狐氏的帮助下,参加科举考试第十年上下,李商隐终于中了进士,可是唐朝当时的门第观念相当严重,如果缺少有名望的贵族帮忙牵桥搭线,能不能被封官很难说。

李商隐就在这个时候碰到了问题,幸运的是,他虽然在当年没有被封官,却幸运的抱得了美娇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李商隐。按照平常人的眼光来看,李商隐是非常幸运的,他已经家道中落,能够有一位千金大小姐嫁到他家,带来还算丰厚的嫁妆,对于李商隐而言在经济上就有极大的帮助,

图片:带来丰厚的嫁妆剧照

如果往后老丈人愿意提携,仕途顺遂,光宗耀祖指日可待。可是在李商隐看来,这并不是一件极好的事。

其一,李商隐在23岁去学道的时候,有了一位初恋情人宋华阳,虽然他们的爱情不被世人接受,但李商隐还是在诗作中表达了对宋姑娘的感情,宋姑娘后来过世,突然间让他迎娶他人,其实李商隐的内心还是很纠结的。

其二,晚唐时期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党派之间互相倾轧严重,李商隐因为和王氏女儿结婚,就自然被卷入了党派之争,可怜的他成了炮灰。

前途未卜,新人美好,如此纠结的事情都发生在了李商隐身上,无处排宣,于是写下了这首《赠荷花》。

李商隐 赠荷花

《赠荷花》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释:

1、菡萏(hndn):荷花。
2、伦:同等,同类。
3、绿荷:碧绿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
4、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翻译: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
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
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这花和叶长久地互相映衬,
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
真让人愁煞心肝。

赏析: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李商隐 赠柳

《赠柳》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翻译:

从长安(章台为长安街名)到大江之滨的江陵,
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柳色或明或暗,
柔条垂拂,蓬勃生机,秀色千里。
古今之人对柳的风姿赞赏,
我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
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
柳树体态轻盈春风吹拂,
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
我的目光,心为柳所系,
紧随不舍,柳花怒放,
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
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赏析: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李商隐 风雨

《风雨》

作者: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注释:

1、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译文: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
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
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
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
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赏析: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 嫦娥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出自:宋 苏轼《赠刘景文》

原诗: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释义: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

苏诗却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赠荷花》创作背景是什么 李商隐 赠荷花的赏析以及写作背景简介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赠荷花》创作背景是什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