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的作者是谁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287 0 0

大家好今天介绍《在桥边》的作者是谁,以下是小编对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在桥边》的作者是谁

在桥边的作者简介

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正点到达》、《女士和众生相》、《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窒息的灵魂因爱情而苏醒
从1917年出生到1985年逝世,伯尔68岁的生命岁月中,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或许,他之所以能在德国乃至世界的文学殿堂上占据一个不可或缺的席位,正是源于他那不平凡而又略带悲剧色彩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伯尔的身上,写满了先于他成名的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和伯尔都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之所以这样说,都是因为二人拜战争所赐,战争让他们无比的痛苦,但战争也同样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代价很高,但却让他们二人为各自国家的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写以上这些,只是想为评论《在桥边》做一个铺垫,因为当生活中缺乏了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战争阴霾的时候,一个人的灵魂往往会间歇性地窒息:海明威因无法忍受战争为他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创伤,用一把手枪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伯尔童年的记忆中那战败归来的德国士兵让他对战争深恶痛绝,虽然他没有步海明威的后尘,但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
伯尔因为战争而格外地低沉,因为战争而变得麻木,因为无奈而倍显消沉……..
伯尔的灵魂在这种阴霾的日子里近乎窒息了,直到有一天,桥头上走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唤起了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也使得他麻木的心因为爱情而得以苏醒。必须承认,《在桥边》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也必须承认,《在桥边》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的影子。
在这篇如讲故事一样的小说里,伯尔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以外的深意:通过 “我”故意少计算一个人的微妙心理,我们可以解读出作品所传达的审美意向都是冷漠、压抑与困惑的,主人公是“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伯尔的《在桥边》舍弃了传统小说惯用采取的第三人称全知观察视角来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点,这样使得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的价值。“我”的差事就是坐在桥边数过往的人群,虽然“我”的计算不是很准确,但“我”依然可以把别人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这是对“我”心理的一种描写,通过这一描写,文章“揭示了人物的心理世界,揭示了人物复杂变态的深层心理世界。”
很明显,“我”在“掌握”别人幸福的同时,何尝不是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没有追求,机械地做着一台数数机器,“我”是别人的工具,比那些被“我”掌控着幸福的人更加可怜,不是吗?我的思维已经僵化,在枯燥的数数中灵魂一天天地窒息了!
那位美丽的姑娘来了,她轻盈地走过桥时,我的心随之舞动,内心深处,“我”似乎寻找到那个有着真情实感的自己,原来她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生命的原动力。“我”爱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她走来时,“我”没有把她计算在内,因为“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她是属于“我”一个人,此时此刻,一切都不重要,丢掉工作也在所不惜,好久没有这样真实地活着,当那个美丽的姑娘走过桥头时,“我”窒息已久的灵魂因为“我”对爱情的憧憬而顿时苏醒了。
平淡的故事情节里,《在桥边》依然能触及到“我”灵魂深处的东西,其实,《在桥边》何尝没有触及到整个人类内心深处那一潭死水一样的人性?或许,这就是伟大的伯尔伟大之处,总能在看似平淡的笔调里,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本质!
或许,别人所谓的“常读常新”,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吧!
对波尔小说的评价:
1、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象“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其中小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选自<>)
2、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现象。在艺术上他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怪诞的联想等等,60年代以后,又强调小说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和新闻纪实手法。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杂文、随笔和广播剧,并翻译外国作品。
(选自<>,漓江出版社,1989)
3、关于伯尔作品的评论
伯尔的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他声讨战争,批评国家与社会,也批评大众传媒和教会.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如果把伯尔和二战以后德国的文化思潮和我国文革后诸多形态放在一起相比照,不难看出有一番文化意趣蕴含其中,这应当是我们今天重新大量伯尔时所不应忽视的。
(选自<>,<>1998年第3期)

《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在二战中受了伤的德国小人物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经历:找到了一份差使,计数每天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但“我”却玩世不恭地对待这份工作,兴致高的时候就多添几个,兴致差或者没有烟抽的时候就少数几个,同时对上级部门充满了冷嘲热讽。

接着出现了一个姑娘,她每天上桥两次,每次大概两分钟。就在那两个瞬问,“我”激动得心简直都停止了跳动,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接着,上司光临桥边来了一次突击检查,为了捍卫心中的爱情,“我”冒着丢失饭碗的危险没有把姑娘数进去,最后却意外地获知自己“交了鸿运”:上司将提议调自己去数马车,轻闲多了,有更好的条件去接近姑娘了。但是对即将到手的这份好差事,“我”并没有感激之意,故事就在对这份美差的冷嘲热讽中收了尾。

扩展资料

《在桥边》为伯尔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而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因伤而被分配在桥边数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的二战伤兵的所见所行,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二战后德国重建中所遇见的种种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行为的理智的抗议和建议。

来源:-在桥边

《在桥边》是作者以什么为背景而创作的表现小人物生存现状和精神面的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在二战中受了伤的德国小人物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经历:找到了一份差使,计数每天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但“我”却玩世不恭地对待这份工作,兴致高的时候就多添几个,兴致差或者没有烟抽的时候就少数几个,同时对上级部门充满了冷嘲热讽。

接着出现了一个姑娘,她每天上桥两次,每次大概两分钟。就在那两个瞬问,“我”激动得心简直都停止了跳动,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接着,上司光临桥边来了一次突击检查,为了捍卫心中的爱情,“我”冒着丢失饭碗的危险没有把姑娘数进去,最后却意外地获知自己“交了鸿运”:上司将提议调自己去数马车,轻闲多了,有更好的条件去接近姑娘了。

但是对即将到手的这份好差事,“我”并没有感激之意,故事就在对这份美差的冷嘲热讽中收了尾。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在桥边》的作者是谁 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在桥边》的作者是谁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9月29日 下午10:01。
转载请注明:《在桥边》的作者是谁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