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哪本书)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259 0 0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哪本书)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哪本书)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摘自《荀子·大略》,《荀子·大略》说,“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松树的身上,体现了君子威武不屈、临难不移、穷且益坚的道德品质,代表着艰难困苦之境中的坚贞与不屈。意思是: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的坚毅挺拔,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的志向远大。

松柏的含义:

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为志操坚贞的象征。《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栢之质,凌霜犹茂。”清方文《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兰。”参见“松柏后凋”。

岁寒的含义:

指的是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比喻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乱世中坚贞不屈的节操,品行;比喻友情长存。《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荀子·大略》鉴赏:

在孔、孟看来,“礼”是仁、义的外部体现,是长幼有序的道德教化。而 在荀子看来,“礼”更是世间所有事物的准绳、尺度,是天下之大器。人类 世界的一切事物及其关系,都应被囊括于这一概念下。本篇中,荀子便一 一历数“礼”的各种具体形态:君臣之礼、婚丧之礼、天子即位之礼、夫妻 和顺之礼、友朋交往之礼等等。这些礼仪起自远古,发展于三代,至周时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尊卑有序的等级规范。对于一个要实行礼的社会成员 来说,即使是一举手、一投足,也能在典籍中找到细致而明确的规定。因此,荀子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便是建立在这一严谨有序、稳固安定的礼制 图景之上。在荀子的设计中,个人修礼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伦的融洽:“贵者 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毫无疑问,这种和谐正 是建立在世俗世界中,是为求得个人欲望与社会安定的平衡。所以荀子 说:“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实际上,“礼”所约束的只是翻滚于红尘中的凡夫俗子,对于如“舜”一样的圣人却是任其“从欲而治”的。因为在荀子看来,舜的自由,乃是经过长期 对礼的学习而获得,在这种学习修炼的过程中,礼的精神已经与舜合二为一,因此,他的任何举动也具有了“礼”的合法性。然而,这一至关重要的 预设条件却往往为后世君主所遗忘。如隋炀帝之类暴君,身灭而为天下人笑,显然是这种健忘症的典型代表。荀子的言论虽然对君权神圣有一定的偏袒,但作为一名儒者,他理想中的君主还是“礼制”社会中的一部分。“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对于封建集权国家的整个系统来说,君主的最大功业乃是选拔人才,治理国家,化育万民。荀子的这一社会蓝图虽然在其生前未能实现,而汉以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则对于这一框架取益良多。书面上的“礼制”虽然烦琐,但毕竟还有遗漏之处,尤其是在社会急速 发展的战国时代,苛求于三代的礼制在现实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唯有追求“礼”之本源,才能找到纲领性的标准。追寻先哲的话语,孔子曾以 “爱人”给“仁”下定义。而爱人者指的不正是爱人之真性情吗?故荀子言 道“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礼的作用之一 便是使情感的抒发合乎正道,故“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 军旅,饰威也”。儒家尤其重视丧礼祭祀,其根源并不在于对鬼神的真正 信仰,而是发自对人的内心情感的尊重。孔子曾言“祭神如神在”(《论 语·八佾》),而荀子也有所感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 也。”虽然理性告诉我们,死者往矣,将为天地间之虫豸,但在情感之上却 仍然希望死者有灵,能够安然栖息于另一个空间。“这些礼本来含有不少 迷信和神话,但是经过儒家的解释,这些方面都净化了,其中的宗教成分 都转化为诗”(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正是在这些看似形式繁复的仪式中,死亡的哀伤得到了抒发,而因死者逝去带来的震惊和孤独也渐渐升华为对生命的珍惜。“顺乎人心”乃是儒家仁者精神的一个概括,也应是贯彻“礼制”的重要标准。舍却此而单论荀子的“礼法”,则与法家之严刑峻法相差不远矣。

荀子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荀子·大略》名句及释义: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

2、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一种礼制。

3、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

4、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

5、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

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

6、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7、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

8、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所以人没有礼就不能生活,事情没有礼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安宁。

9、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

10、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为君之道,在于了解人;为臣之道,在于精通政事。

1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12、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君子能够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解释: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荀子·大略》

《荀子·大略》说,“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松树的身上,体现了君子威武不屈、临难不移、穷且益坚的道德品质,代表着艰难困苦之境中的坚贞与不屈。

松柏释义

【松柏】。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为志操坚贞的象征。

《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栢之质,凌霜犹茂。”

清方文《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兰。”参见“松柏后凋”。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白话释义:

君子一旦树立了志向就坚定不移,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根据是非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君子穷困而不丧失志气,劳累而不苟且偷安,面临祸患而不背弃平时坐席上说的话。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的坚毅挺拔,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的志向远大。作为君子,没有一天不在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即道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它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荀子·大略》简介

《大略》讲的就是大的方略,文中坚持儒家思想,导出道德、仁义、利益的关系。荀子本文延续前文的思想,一直表明人性的本质是欲望,如何巧妙满足百姓的欲望而又能使国际太平,就在于如何合理的引导百姓理解道德、仁义和利益的关系,那就始终贯穿礼仪这个要素,懂得了礼仪只要,便能平衡利益关系。

本文对于各种礼仪做了详细的约定和描述,荀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当下的君主上承三王制度,中显百官道义,下接百姓利益,做到层次分明,管理恰当。无论国家、家庭、社会、遵从本有的礼仪制度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荀子简介

荀况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哪本书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9月18日 下午1:13。
转载请注明: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哪本书)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