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的来历(拗九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240 0 0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拗九节的来历(拗九节的来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拗九节的来历(拗九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拗九节的来历是什么

来历一:拗九节送穷

拗九节又称为送穷节,意为送走穷神。 传说“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日(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

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布置如何演变,至明、清时改为正月廿九日。

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来历二:目连救母传说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

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

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来源:——拗九节

拗九节来历是什么

拗九节的由来

“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演变来的。

古印度僧人目连的母亲提有个怪毛病,她最恨出家人。但是目连却一心向佛。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他的母亲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嘴上应允着。谁料目连走后,其母把答应儿子的话置之脑后,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家中虽有万贯家财,却吝啬到一顿饭也不愿意布施。

半年后目连回到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就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敢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后还要坠入阿鼻地狱!”结果七天后其母突然暴死。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荣华富贵,一心归依释迦牟尼,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

目连经过打听得知其母死后果真坠入了阿鼻地狱。他去到地狱找到了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就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见目连如此孝顺,就对他说:“你虽然修成罗汉,但仅靠你一人的力量却救不了你母亲,你必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只有这样你的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便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天下饿鬼,其母这才得以脱离地狱。

之后,目连每天送饭给母亲,饭却总被小鬼吃掉。后来目连想了个办法,他用荸荠、花生、桂圆、红枣、红糖、芝麻等一起煮成了卖相很不好的”拗九粥“,小鬼一看卖相如此难看,也就没有继续吃下去的心思了。之后,目连的母亲才吃到了儿子送来的粥。又因为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日。知道的人都连连赞叹目连的孝心,并模仿目连尽孝,在每年的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慢慢的传承了下来,于是就有了“拗九节”这个民俗。

拗九节的来历(简短)

关于拗九节来历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传说:

1、“目连救母”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一碗稀饭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2、“盂兰盆会”:相传目莲母亲对出家人极其不好,去世后被打入阿鼻地狱,目莲为了救母,便听如来佛之言:“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

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节的来历是什么

拗九节的来历是:

传说“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日(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布置如何演变,至明、清时改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2005年一碗“拗九粥”的诞生:

从2005年开始,因为一碗粥而诞生的“拗九节”在福州已经举办了十年,从一家一户的儿女感恩之行,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敬老“孝顺节”。福州,熬出了一锅文明的“幸福粥”。

2004年时,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这张老照片,心中立刻涌起对父母的思念,只不过父母早逝,“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他遗憾不已。而当时,拗九粥在社会上已经不太流行,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拗九粥。他觉得需要做点什么,唤起整个社会对孝亲敬老的重视。

拗九节的来历(简短)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免费派送“拗九粥”,成为了“安泰楼酒家”这家老字号的传统活动。“拗九节”前,它还特地邀请福州民俗专家为食客讲解“拗九节”的来历。它的经营者说,希望藉此让这个的福州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这种习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亲说,“拗九粥”里不只是红糖、花生、红枣、桂圆等,更有着儿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头。

“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拗九节”里,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祠堂里里外外摆满了一百九十五张桌子,近二千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边悠闲聊天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台上闽剧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席风俗,在当地已经沿袭二十多年。

-拗九节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拗九节的来历 拗九节的来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9月13日 下午6:41。
转载请注明:拗九节的来历(拗九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