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介绍行省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建立(中国的行省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行省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建立
至元代,我国行省制度确立起来.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把胜利成果巩固下来,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每个行省下辖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行省为布政司,但在口语中仍如此称呼.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政区划分.
行省制度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蒙古族在大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我国的行省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
我国的行省制度是从宋朝开始的,从宋朝开始,实行的是行省制,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实行的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蒙古族在大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行省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行省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朝废宰相,中央已无称“省”的官府。地方的行省一称虽亦废止,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俗称为行省乃至“省”。于是“省”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影响直至今日,而元朝行省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从制度层面而言,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及百年,行省制度在其中所起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元朝行省制度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 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 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行省制度起源于什么时候
与前面的朝代相比,元代在地方上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有所不同,采用的是中书省、行中书省统辖制度。元代的这一制度是从金朝那里承袭而来的。如果我们探究行省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王宫禁地称“省”,即省中。魏晋时期,在中央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省开始成为官署名称。如果遇到地方上有事情,中央政府便会派某些官员前去处理,组成行台省。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在三国时期,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开始设立行台自随。但这时的行台只是临时的中央行动机构,事情办完之后便被撤销。也正是由于这种缘故,行台省在这时还没有一定的辖区。
到了北魏、北齐时期,因为当时州郡的设立过多,中央政府统治起来十分不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便设置行台省,统辖一定数量的州,这样行台的辖区也就形成了,实际上成为了州、郡、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从隋朝到唐初,一直存在着行台制度,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行台才被相继裁撤。
金朝时期,行台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来金朝占据了北宋的疆土之后,继承了宋朝分路的体制,只不过是将路的区域划得更小了一些。但是由于金朝初期都城设在会宁,距离中原地区过于遥远,对这一区域控制十分不便,于是在天会十五年(1237),金熙宗完颜亶废掉刘豫齐国政权后,便在齐国故地开封设立了行台尚书省。后来为了应付南宋与西夏的军事行动,也曾暂时设置过不少行台尚书省。到了金代后期,特别是蒙金战争爆发后,金朝军队接连失败,路的长官已无法应付一方的事务,为了处理地方的军政,金中央政府便派宰臣到各路“行尚书省事”,开府置府,统领一路或数路的区域,这些机构当时叫作“行尚书省”,简称“行省”。这些行省在当时仍然还是尚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尚书省行使权力,带有临时性质,事情处理完毕后便被撤销掉。
蒙元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沿用了金朝这一作为战时的一种临时措施。元世祖忽必烈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以行中书省(有时是行尚书省)作为管辖新征服地区的行政机构,久而久之,这个机构所管理的地域范围也便与行中书省的名称相称,简称行省或省。同时,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中书省本身也直辖包括首都在内的一大片地区。
元代的中书省又称都省,号为腹里。设有右、左丞相各一名(蒙古尚右),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中书令空缺,而以丞相作为实际长官。另设有平章政事,是丞相的副手。左司、右司为中书省的办事机构,每司各设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
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行中书省的全称是××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各行省设置的官员一般有平章政事二员,总揽一省军事、民政、财政等三方面的大权。另有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甘肃、岭北二行省各减一员),个别地大事繁多的行省,有时还设丞相一职。左司、右司合并为一,也设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职,但是品秩都比中书省相同名称的官员低一等。
另外,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的情况发生,元朝还立了御史台,在各行省设置22个肃政廉访司,用来监督各省内的官民,检举他们的犯罪行为,掌管司法工作。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元代以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行省为布政司,但在当时的口语中仍如此称呼。另外,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我国的省区规模。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省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建立 中国的行省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