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礼是几岁(男子及笄是多少岁)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590 0 0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及笄礼是几岁(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及笄礼是几岁(男子及笄是多少岁)

及笄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十五岁。

及笄和将笄是古代表示不同年龄的词语,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将笄之年是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其他年龄的表示: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

15周岁。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译文: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礼记·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礼记·内则》等篇可以作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周代的妇女地位。商周妇女地位的比较可以说明,从周代开始,妇女地位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1、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2、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话。

3、2岁

孩提:指1-3岁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4、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5、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6、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7、10岁

幼学:十岁。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8、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0、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1、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12、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3、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来源:-及笄

及笄之年通常是指多少岁的女子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呢?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会发现,古人通常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年龄。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那么你知道女子15岁古代称为什么吗?话不多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在古代,“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二、女子15岁古代称为什么
古代,女子满15岁就被称为“及笄之年”,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三、什么是笄礼
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古代女孩及笄是几岁

古代女孩及笄是十五岁,而有些朝代会在女孩年满十六岁时举办及笄礼,及笄礼多在女儿节当天进行,选择德高望重、品行较好的妇人为其簪发,另外举办及笄礼也有着向世人宣布,家中女儿可以议亲求娶的意思。

古代女孩多少岁及笄

古代女孩年满十五周岁时就会及笄,其中笄有着发簪、簪子的意思,表示女孩在十五岁那年,就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佩戴发簪等饰品,也可以谈婚论嫁。

一般及笄礼会女儿节当天举办,父母会邀请亲朋好友、品行较好的人参加,而且为女孩带上发簪等饰品的人,会选择品行端庄、举止优雅、德高望重的妇人。

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周岁时会举办冠礼,表示男子成年,可以婚娶,而且冠礼一般在男子生日当天或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进行。另外男子在冠礼当天会由长辈表字,从而构成完整的姓名。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和将笄的区别是什么

及笄之年:指古时女子满15岁。将笄之年: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一、成年与否的标志。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二、能否婚配的标志。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而“年未及笄”就还是未成年,未到婚配年龄。

古时与年龄相关的各种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9)《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10)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来源:-及笄之年
来源:-将笄之年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及笄礼是几岁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岁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9月8日 上午4:57。
转载请注明:及笄礼是几岁(男子及笄是多少岁)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