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介绍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的诗句)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你怎样评价项羽呢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我国古代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誉。该如何评价项羽呢?
一、他气盖一世,勇猛无敌。项羽称霸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他久经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战,豪气盖世,叱吒风云,赢得“战神”之誉。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几乎全是以少胜多。
彭城之战。盟友背叛,孤立无援,引军千里,孤军深入,但项羽却用区区3万精兵对阵汉军56万虎狼之师,结果歼敌数十万,俘获刘邦妻子吕雉,打得刘邦率数十骑落荒而逃,从而重挫刘邦。巨鹿之战。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秦军,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以2万楚军大败秦军40万人,俘获秦将王离。然各路诸侯援军作壁上观,不敢参应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二、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垓下之战,项羽遭刘邦重兵围困,面对百倍于己的兵力,项羽横刀立马,豪气万丈,全无惧色,但他知道自己败局已定,他的霸业就此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和叹息,唯一牵挂的是他所挚爱的、陪伴他东征西讨的心爱之人虞姬。当虞姬横刀自刎,那飞溅出的凄红之美,映入项羽眼帘时,他难掩心中之痛,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女词人李清照也为之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除了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他深爱的虞姬。他一生只爱虞姬一人,只娶了虞姬一个,他不愿丢下虞姬独自逃命。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项羽征战沙场,九死一生,何曾哭泣?但此时的泪,值得敬仰。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三、他豪气干云,快意恩仇。垓下之战失败后,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劝他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面对死亡,宁折不弯,豪气冲云霄。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也不愿惭愧屈辱地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当然,项羽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他行为残暴,坑杀降卒,火烧咸阳;他任人唯亲,气量狭窄,缺乏远见;他出生贵族,孤傲自负,刚愎自用;这些都导致他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霸业,连同他自己生命,只为后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别姬》。诚然,项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因此在“成王败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同情。
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
1、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2、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3、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4、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败是早晚注定的。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6、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7、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8、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9、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之一,也是历代诗人们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诗中,他们从多方面描绘了项羽,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四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第一种,是“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种观点,来自唐代最优秀的咏史诗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咏史诗,更是独辟蹊径,常常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咏项羽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不渡乌江,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倘若他能回到江东,再整旗鼓,回来后与刘邦再决雌雄,胜败尚未可知。
项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后世推崇,而乌江自刎,是项羽主观的选择,如果当时他选择渡江,其实不会身死,这就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唏嘘和假设:假如项羽没有自刎,刘邦还能坐稳皇位吗?
杜牧将这种想法说了出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第二种,是“中原一败势难回”
这一观点,来自于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给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虽然项羽用兵如神,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向往和平与安定,而不是永无休止的战争,于是,他在开篇便指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兵疲”!
的确,经过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汉之争四年。其余详情可直接查看蓝色标记的“头条百科”内容)的混战,士兵们已经疲劳到了极点,没有人愿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当时的社会大势,刘邦的统一,只是顺势而为,项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势,垓下一战,项羽败局已定,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了。
东山再起,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王安石的观点,对后来影响也很大,自此之后,假设项羽不死,渡江之后能否东山再起,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第三种,是“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肯定了项羽的个人魅力,出自于宋代刘克庄的《项羽》一诗,他认为,项羽能够东山再起,都是假设,但项羽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流传后世,诗曰:
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项羽一生英勇霸气,用兵如神,但是垓下一战,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连自己的虞姬都保不住,韩信曾评价项羽有“妇人之仁”,刘克庄似乎也这么认为,但是,面对绝境和生死,项羽的豪气,一点也没有消减,反而令人敬佩无比!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这是用了项羽割头赠故人的典故,据《史记》记载,项羽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后,又步行和汉军交战,杀敌百人,身受十几处创伤,项羽自知回天无力,看到汉军中有一个故人,那便是曾经自己的部下后来却投靠了刘邦的吕马童,于是项羽便对吕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听说刘邦悬赏千金和封邑十万户来换我的人头,那我就做个人情送给你吧!于是,项羽横剑,自刎。
项羽此举,豪气冲天,深受后人赞赏,面对叛将,还要成全人家,这种勇气和豪气,的确让人无比钦佩。刘克庄虽然是用“冷眼旁观”的笔调来描述这件事,但是在这表面的掩盖之下,是对项羽的赞佩、敬仰之情!
所以历代吟咏项羽人格魅力的作品,也占了很大篇幅,刘克庄这一首,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已。
第四种,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观点,来自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出自于她的《夏日绝句》,在李清照的古诗(不包括词)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她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首咏项羽诗,已经跳出了项羽本人,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也是对项羽的一种评价,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她赞扬项羽生前是人中豪杰,死后也必定能够成为鬼中英雄,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李清照觉得,人活一世,就应该像项羽一样轰轰烈烈,人们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愿意独自渡过乌江,而是力战而死,让人佩服!这首诗提出了一个鲜明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活就要活得精彩,就要为国建功立业,就算是死也要重于泰山,成为后人纪念的英豪。
据说李清照这么写,第一是讽刺了自己临阵脱逃的丈夫,第二是讽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政权。千载之下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其实咏项羽的诗歌和观点,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最广的,应该是杜牧的那首,或许也正因为人们太喜欢项羽了,所以总期望有奇迹能够发生,所以才愿意相信“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于我而言:
在政治军事上,我反而觉得王安石说得更对一些,战争不可能是主旋律,当时的社会和人们,苦于战争久矣,急需稳定的发展和休养,既然刘邦已经赢了,百姓们也不愿意再有战争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实,很难逆转。
从项羽的人格方面讲,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嘘,其人格也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纪念的。
如何评价项羽
首先项羽是一个没有做到帝王但位居本纪之列毫不逊色的英雄人物。他起于贵族家庭,自小就有贵族气质和雄心壮志,并且抓准时机、揭竿而起,帮助项梁运筹帷幄,势力迅速壮大,在项梁去世后更是扛起大旗,战功显赫,威震雄风,崛起为西楚霸王。
他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东救齐地,西破章邯。而巨鹿和彭城两战,更是他辉煌的顶峰。他的盖世豪气永垂青史,立志图秦表现了他少年的豪气,破釜沉舟展示了他生命的锐气,痛别虞姬反映了他真爱的勇气,自刎乌江书写了壮士的志气。
司马迁也赞颂道:“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同时学界也有对他的性格缺陷、领导能力有限、政治手腕不足等方面有诸多的讨论,对他最终败于刘邦的原因做出形形色色的细致分析。确实,他虽叱咤风云、豪气盖世,但他剽悍滑贼之性,嗜杀如嗜食。秦吏卒心不服,就将20余万降卒全部坑杀,杀田荣不得便“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肆意杀人和屠城。
而且脾气暴躁、不会礼贤下士,没有政治心机,最后众叛亲离,落得被逼绝路、乌江自刎的结果,着实让人惋惜与深思。日本学者泷川资言也感叹道:项羽留给后人太多的喟叹、太多的思考。项羽是个悲剧英雄,《项羽本纪》使人读来“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一、陈平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2、译文
项羽的为人,恭敬仁爱,节操清廉的士人的好多归顺的。至于论功行赏封爵食邑,很偏心,士也因此不附,项羽不能相信别人,他所信任的,不是族亲就是妻子的兄弟,虽然有奇才也不能用,所以我才离开楚国。
二、韩信评价项羽
1、原文
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2、译文
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勇猛无敌,一千人页打不过他;但不能任用贤能,这就是匹夫之勇。
项王带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别人生了病,把自己的十五分给别人;别人立了功,当封的人,绝对会封,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三、刘邦评价项羽
1、原话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译文
项羽用范曾却不用(意思是项羽不能知人善用),这就是被我打败的原因。
四、苏轼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2、译文
项羽只有忍耐不住,因此百战百胜却轻易出兵。
五、朱元璋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2、译文
项羽在南面称王,仁义不施,而自己夸耀功劳。高祖知道他这样,恭顺,待他宽仁,最后打败了他。
来源:——项羽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的诗句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