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分析)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307 0 0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分析)

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

诸葛亮,姜维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按照小说来看,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姜维北伐九次,其失败原因归纳为6点:
第一,蜀国的国力开始衰弱,看诸葛亮前期北伐,率军都是30万,而姜维几乎都是率军20万,(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的表现)由此可见,蜀国国力的衰弱。

第二,姜维本人不及诸葛亮。不论在战术,战策,计略,在蜀军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维都大不如诸葛亮,这在后来司马昭的话中可以得知:“蜀主刘禅,昏弱无能,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长久,何况姜维?”姜维自己也说自己不如诸葛亮。

第三,蜀国内部人才缺少补给,文臣武将相继死去,蜀国又闭塞在四川盆地,与中原人才往来不能相比,后期,内廷缺少良臣监管,原来出师表中,诸葛亮所提及的“费易,董允,蒋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没有继承人,导致宦官专权。外部,原来刘备,刘璋手下的旧部都已经死去,没有好的将领可以使用,以至于最后,姜维一人独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武将出战。

第四,后主刘禅无能,听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于朝廷里大臣都有“退让之心”,听信黄皓谗言,又疏远了和姜维等人的关系,(在姜维北伐获得优势,有利形势的时候,听信黄皓谗言,召回姜维和大军等)使得姜维不得不听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导致汉中兵力空虚。蜀国整体防御实力大幅下降。

第五,邓艾等人,足智多谋,多次看破姜维的计谋,死守祁山。魏国人才补充较大,后期的钟会,贾充,张骞,诸葛绪都是比较好的人才。

第六,汉朝灭亡多年,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已经趋零。以至后来长安人对西蜀人的说法也不说是蜀汉,就说两个字“蜀人”,曹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比较成功,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和向往已经几乎没有了。这也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刘禅后期在西蜀的表现又是一个“昏君”,宠信宦官,就好象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的“十常侍”,好象历史重演一样,上天要使蜀汉(汉朝)灭亡,这是谁也无力挽回的。

至于北伐的好处:
可以参考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总体来说,北伐是“以攻为守”,是好事。因为,西蜀人才少,如果不赶快北伐,这些原来刘备,刘璋手下的,益州,荆州人才都会相继死去,得到各种大小战争锻炼的文臣,武将,还有士兵,都会相继死去,没有了人才,蜀国就等于“坐而待亡”,可以参见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所以说,北伐是一种被动的,但是是一种以多年来积累下的人才和经历“赌一把”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应该说是好事。战争消耗国力,是不可避免的,本身战争就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赌博”,肯定有代价的。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兵力不足。虽然诸葛亮的兵法韬略非常厉害,但是魏强蜀弱这是社会现实,所以诸葛亮心里明白,要想伐魏必须要智取。但是蜀国兵力远远少于魏国,导致北伐数次失败。

2、地敌方将领。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这个人好战,所以他只用了一招,就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就诸葛亮无计可施。

3、粮草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诸葛亮北伐退兵,每次都因粮草接济不上。所以为了解决粮草问题,诸葛亮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运粮,但是最终都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4、没有好的国君。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几乎已经要成功了,但是被刘禅给强行召回,最终只能撤兵。

5、诸葛亮在逆天而行.北伐没成功,不是诸葛亮没有能耐,而是诸葛亮在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当时的东汉经过黄巾起义后,早已经衰落了。天下战乱时间太久,已经不符合民心了,很多老百姓都希望安定、都希望大一统,不希望北伐恢复汉室了。

诸葛亮5次北伐均失败其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三国志上说的很清楚,“众寡不敌,攻守异体”,主要原因是国力的差距;而且,曹魏还采取了坚守的战略。蜀相伏龙诸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名气的人臣之一,他因为过人的功绩,传奇的经历一直被供奉为历朝历代的“武庙十哲”当中,名垂千古,后世的文人骚客也都对他多有追思。这位蜀相在生命的晚年,极力挥师北伐,却“连年动众,未能成功”。诸葛亮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主要原因是蜀国和魏国的国力差距。我们都知道,尽管在三国的后期,蜀汉政权是最活跃,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政权,但是归根结底,它的国力还是最羸弱的,尤其是和坐拥九州的曹魏比起来。蜀汉不过是一州之地,而曹魏却拥有天下九州,其中人才武将,兵甲士卒,简直是天差地别。尽管诸葛亮统筹兼顾,发挥出了自己“出将入相”的才能,但也无法挽回这样的局面。据现代学者统计,当时的蜀汉,士卒最多也就在六七万左右,而曹操光野战部队就在十万以上,接近二十万,这也就所谓的“十万之军,东西奔赴”。更不要说曹魏在东线和西线部署的常驻军,简直不可以同日而语。

其次,曹叡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曹魏可以说是人多势众,人才济济,但是我们从《三国志》来看,诸葛亮用兵确实有如神助,有着这样巨大优势的曹魏将领还是没办法在野战中抵御诸葛亮,甚至被打了个“甲首三千”。于是魏明帝曹叡就下达了这样的战令“坚守不出”。诸葛亮军事指挥能力就算再优秀,面对这样的举动,也只能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失败有两大原因:一是国力不足,二是曹魏采取了坚守策略。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失败了,演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这里有天时也有人谋二方面的问题!分五点来说吧!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去先机之力了,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实力是不小,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些;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反观曹魏,地广人众,才人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出,能征惯战的将才承前启后,源源不断。西蜀哪里是对手?

  第五: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家势力稳固。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家势力减弱。而曹魏虽有曹氏、司马氏的权力争斗,但是政治、法度始终比较稳定,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因此国力始终保持强盛之势,这样西蜀怎么会有可乘之机呢?

为何诸葛亮北伐会失败呢

诸葛亮北伐失败,虽说是实力导致,因为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因此当诸葛亮北伐,遇到司马懿坚守不出比拼内力时,自然谁弱谁败。但同时,诸葛亮还有一个用人的问题,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概括说来,就是因他对三种聪明人施以大恩,结果非但没有起到良好效果,还反受其害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此问题,看看到底是哪三种聪明人。

其一: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有些人聪明,是因其敏锐,却从不表现在说辞之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如司马懿就是这类行动派的敏锐聪明人。相反,另一些敏锐的聪明人,却只表现在他的说辞中,代表人物就是马谡!所谓夸夸其谈的聪明人。

这类人是聪明外露,因为他能说,会说!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就告诉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很高兴。但问题是如何攻心呢?恐怕马谡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因为通常这类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他只有理论却无实践。倘若让他在实践中撞几次南墙,恐怕也就明白为何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闭嘴,明白了现实有多骨感!

但可惜诸葛亮却忽略了这一点,在第一次北伐时,开局一片大好局面下,派马谡守街亭——这堪称是施以大恩了。倘若马谡守住了,那么他诸葛亮接班人的地位也就巩固住了。

哪料马谡到了街亭后,一遇实际问题,立刻暴露出了其夸夸其谈的本质,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此遭到致命打击,而被迫退兵。

所以,对夸夸其谈的聪明人,大恩不可施。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人之所以遭受损失,或用人失败,就是因被对方的言辞中的“美好前景”给迷惑了,却忘了那都是空中楼阁!是骡子是马,还是应先拉出来溜溜为好。

其二: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所谓:高度成就格局!一个人站得高,眼界广,自然格局就大。比如诸葛亮就是一位有大格局的人。但哪料他却重用了一位格局小的人,这便是杨仪。

诸葛亮对杨仪可算是有大恩的。在斩掉马谡后杨仪顶替了上来。显然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教训,杨仪是一位能干实事的人,粮草调度等杨仪做得井井有条,让诸葛亮非常安心。

可杨仪却只盯住宰相位置,一门心思的想在诸葛亮死后接替。因而导致了他跟另一位实力派人物魏延的矛盾,简直不可调和。以至于连孙权都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须知魏延是将军,这就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刚直容易得罪人。可杨仪却是铁了心要顶替诸葛亮的人,面对魏延这样的将军,若他格局大一点,也绝不会跟魏延斗得死去活来。这堪称是拉低自己身份的事,所谓:宰相肚内可撑船。

果然被孙权言中,诸葛亮死后,杨仪统领三军撤退时跟魏延的矛盾爆发,不但杀掉魏延,还诛杀了其三族。致使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最后杨仪自己也没落下好结果。

所以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因为在这类聪明人的眼中,只有那些蝇头小利,根本看不到后面无尽财宝!现实中也是如此,天天就知道钻营的人,岂能有非凡见识和宰相般度量?对他们施以大恩,就等于给了他们排除异己的机会,最终也许连你好容易搭建起了台子,他都能拆掉!

三:无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一个人再聪明,倘若没有担当意识,那就如墙头草一样,轻则是自私自利,重则意味着极有可能背叛。诸葛亮恰恰对这样的一位聪明人,施以大恩,此人便是廖立。

诸葛亮推荐他时,曾对刘备说:廖立的才华跟庞统一样。刘备自然要重用。把长沙太守的位置给了廖立,哪料吕蒙偷袭荆州时,一份信过来就吓得廖立扔掉长沙,撒丫子逃回了西川。

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没处罚他,廖立从此不再被重用。哪料这反而让他恼火万分了。在刘备死后,他认为自己的名气仅排在诸葛亮之下,为何还活得这么憋屈?于是开始大肆攻击刘备、关羽、蒋琬……

这下诸葛亮急眼了:我对你够恩惠了,你怎么就不说,自己没有担当,轻易丢失长沙那事呢?于是诸葛亮上书刘禅,贬了廖立。

但此事,却给诸葛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别忘了诸葛亮曾言: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如今都要北伐了,“庞统”没见着,却发现了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这对诸葛亮的形象也好,威望也罢都造成了很大损害。

对没有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现实中照样也是如此,所谓的“大恩养仇人”,其实就是在指这类无担当的聪明人。

所以倘若我们在现实中,遇到这三类聪明人,还是警惕些为好,免受其害!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9月5日 上午9:29。
转载请注明: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分析)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