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安德海后的下场(清朝太监安德海是谁处死的?)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338 0 0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丁宝桢杀安德海后的下场(丁宝桢杀安德海后的下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丁宝桢杀安德海后的下场(清朝太监安德海是谁处死的?)

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之后怎么样了

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之后,并没有怎么样,反而还升了官,甚至最后还得到了慈禧的重用。虽说当初丁宝桢杀害了太监安德海之后,慈禧太后是很痛恨丁宝桢的,而丁宝桢虽说杀了安德海,但是当时他奉的可是慈安太后和同治帝的命令,所以即便是丁宝桢不想得罪慈禧太后,但是最后因为自身的处境,也只好杀了安德海。

而且丁宝桢是一个很清廉的官员,在山东地界做巡抚的时候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因此,即便慈禧太后对丁宝桢有很多的想法的话,那么也是不能动丁宝桢的。不过,慈禧太后虽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痛恨丁宝桢的,但是慈禧太后也明白自己是无法对抗祖宗家法的,而且安德海只是个太监,如果没有慈禧撑腰的话,也不会横行霸道。

而且丁宝桢当初在杀安德海之前,可是证据确凿的,即便是慈禧的话,也是拿丁宝桢没有办法的。如果慈禧想要杀了丁宝桢的话,那么也要拿出证据的,更何况人家还是一个清官,当时有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撑腰吗,所以慈禧太后就更不可能会找丁宝桢的麻烦了。

因此,当慈禧知道安德海被抓之后,并没有立即选择去救安德海,反而是痛骂安德海,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因此,当丁宝桢杀了安德海之后,慈禧不仅不会对丁宝桢怎么样鹅,认为还要笑着认为对方会办事,并且还要奖励对方。

不过,等到慈禧独揽朝政之后,并没有找丁宝桢算账,而是让丁宝桢继续做了七年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山东的业绩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山东的百姓都比较信赖丁宝桢。因此即便是慈禧太后,也会因为丁宝桢的才华,从而选择放过丁宝桢,并且还重用了丁宝桢,也算是笼络了天下官员的心。

丁宝桢杀了慈禧身边红人安德海后来下场怎么样

丁宝桢跟苏东坡一样,都成了名菜了,“东坡肉”“宫保鸡丁”,都是两位吃货名人流传下来,还是流传颇广的两道特色菜。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号稚璜,贵州平远人。丁宝桢最出名的事当然是杀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最主要的是,丁宝桢不仅没受到慈禧的处罚,在去世时还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这也是“宫保鸡丁”的名字由来!

同治八年,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总管大太监安德海在宫里呆的腻了,就想出宫去走走,当时正好两宫想替同治帝纳后,安德海便向慈禧请求让他去江南置办龙衣,开始慈禧也因为祖制原因劝安德海不要去(

清廷有明文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小安子激将道:“太后连采办龙衣一件事,都要遵照祖制,其实太后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如果被祖制束缚,以后太后也是不得自由啊!”慈禧被他一激,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也特别交代安德海不要招摇,秘密行事,以免被大臣弹劾,因为是秘密行事,就没有开出行公文。

安德海这边答应了,那边却是招摇上路,乘坐二只太平船,船头悬着一面日形三足大旗,船两边插着龙凤旗帜,船上带有多名男女,并有女乐成队,品竹调丝,所经之处,两岸观者如堵。

一路上有地方官吏看到就差人探问,安德海答是奉旨织办龙衣,地方官一看钦差过境,又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争先恐后跑来巴结,没人敢问太监怎么跑出都城,安德海由此搜刮了不少,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到了山东境内。

七月二十一日,刚巧是安德海的生日,安德海竟然在船上摆设龙衣,带领众男女罗拜,引得民间议论纷纷,刚正不阿的丁宝桢听说安德海到了境内,立即写了道奏折送到京城去,这折子先送到恭亲王那,恭亲王本来就对安德海不满,接到折子忙跑去宫里找两宫太后,刚好慈禧太后在看戏,恭亲王就去找慈安太后,两个人一嘀咕,慈安喊恭亲王颁旨,着丁抚严密拿捕,拿到后就地正法,丁宝桢接到军机处密谕,立即命令总兵王正起捉拿,将安德海抓获后,安德海还嚣张的很,铁面无情的丁宝桢哪管你那么多,直接命刽子手将他斩了。

慈禧听到小安子被杀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而丁宝桢最后能免于被慈禧报复,一是祖制压着慈禧,慈禧私自放安德海出宫,理亏的不仅有安德海,还有慈禧本人。二是彼时慈禧还没有一家独大,同治帝与慈安太后仍然是慈禧无法避开的人物。三是李莲英的功劳,

安德海在的时候,李莲英虽然也得到慈禧的宠信,只是还比不上安德海,现在安德海死了,对李莲英来说心里快活的很,当慈禧接到安德海死讯时,盛怒之下气的大骂慈安与弈,是李莲英为他们二位开脱,连吹带捧把慈禧说的大为中意,化解了心中恨意的慈禧不但没报复丁宝桢,还在几年后升丁宝桢为四川总督,并且因为把四川治理得很好,慈禧太后还亲赐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这时候慈禧有李莲英,安德海是谁早就忘记了!

1886年,67岁的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所病逝,光绪帝动容而称“遽闻溘逝,悼惜殊深”。礼部尚书李端芬更是将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同推为中兴名臣!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

杀了小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最后结局怎样

提起清末的丁宝桢,不少小伙伴们第一印象就是,这哥们真真是条好汉,当年老佛爷身边最得势的太监安德海,就是这位爷下令给剁了的。

丁宝桢杀安德海

那么作为晚清时期,最有权力的女人,自己心爱的太监被人给弄死了,以慈禧的行事作风,能会轻易善罢甘休,咽下这口气?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丁宝桢再怎么说,也始终是在慈禧的手下混。领导看你不顺眼,想找机会给你个小鞋穿穿,往后的的日子里,倘若慈禧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难度也确实不是很大。

慈禧

那么丁宝桢后来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

丁宝桢的结局:

杀安德海是同治八年(1869年),从史书上来看,此事后来并没有对丁宝桢造成什么影响,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又一直稳稳地干了7年。

丁宝桢

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朝廷才调派山东巡抚丁宝桢署理四川总督,授头品顶戴、挂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

当年丁宝桢进京面圣期间,光绪帝颇加慰勉,赐“紫禁城骑马”,慈禧太后不仅亲自接见,而且还为他亲笔题写了“国之宝桢”字幅。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

民间一直议论两人结下梁子的流言蜚语,这个时候,基本可以被证明子虚乌有了,人家慈禧太后,还是相当看重丁大人的。

光绪十二年,为蜀地辛劳十年的丁宝桢在成都任所辞世。光绪帝“遽闻溘逝,悼惜殊深。”下旨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诚”。

讣闻传到山东,山东父老联名上书朝廷,希望能够将这位爱民如子的山东父母官灵柩迎回山东安葬,但四川人民也是挽留不已,希望能够将其就地葬在巴蜀之地。

因为丁宝桢是贵州平远州牛场乡人,为了照顾三地人们的心情,朝廷随后下旨:

“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次年秋,丁宝桢的灵柩归葬于济南历城丁家林地。

丁宝桢像

丁宝桢的结局可谓完美,从他的仕途经历来看,杀了当年“气焰熏天”的安德海,好像对丁大人一点儿影响也没有,慈禧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找丁宝桢麻烦的意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应该有以下三个原因:

安德海太作

当下有句很时髦的话,“不作就不会死。”这句话对于当年的安德海来说,也是相当合适的。

安德海

对于丁宝桢杀安德海这件事,大家千万不要将情绪陷入民间小说当中,认为丁宝桢是因为刚正不阿、眼里容不下沙子,才冒着触怒慈禧逆鳞的风险,将大太监给法办了的。

这样想绝对拉低了名臣的智商,如果丁宝桢真是那么冲动的人,他后来也稳坐不了这么多年的封疆大吏。

安德海之所以被丁宝桢所杀,那是因为上面,有不少人想要他的脑袋,细算下来他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所办的事儿,自然就是慈禧想办的事,但慈禧当时想办的事儿大多跟权力相关,这就很容易得罪人。

当年废掉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之时,安德海在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秘密奔走,立了不少功劳。

然而,等两宫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身份专权于外之时,慈禧又觉得恭亲王如今,也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

恭亲王奕䜣

揣摩到慈禧的意思之后,安德海便开始在慈禧面前诋毁奕䜣,制造事端,同治四年,奕䜣被罢去议政王之职,这里面就有安德海的不小功劳。

这下子,安德海算是跟恭亲王结下了不死不休梁子。

得罪王爷还不算什么,安德海千不该,万不该,还把皇帝给得罪了,即便你站队是皇帝的亲妈,但人家毕竟是皇上呀。

当年还是阿哥的同治帝载淳因惧怕亲母慈禧的严厉,往往受了委屈,喜欢去找嫡母慈安诉说。

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信,对小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经常探得载淳的踪迹之后,向慈禧打小报告。

载淳总是被亲妈责备,当然对老妈面前的这个令人心烦的太监恨之入骨。

同治皇帝

当年六岁的载淳在得知自己即将登基的消息之后,曾问身边的太监:

“我当皇上,就能说杀谁就杀谁吗?”

贴身太监问要杀谁,载淳用指头在其手掌心内,写下了:

“小安子。”

而对于慈安太后来讲,慈禧的日益跋扈,也让她对慈禧身边的这个得力太监,非常忌惮。因此,小安子如果能倒霉的话,慈安太后自然也不会觉得,帮着踹一脚麻烦。

两宫垂帘

得罪了这么多上层人物,安德海作为一个宫内的奴才,他确实离死不远了。

1867年,安德海在仅仅得到了慈禧的同意之后,便以赴广州采购同治大婚龙袍为名,离开京师,大张旗鼓地一路南下。

对于这件事,同治、恭亲王、慈安太后等人都表现出一致的沉默,大家明知道太监擅自离京,触犯了当年顺治帝定下的铁律:

“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安德海这次出行,没有走正规程序,但没人提醒,因为大家都等着他钻进罗网送死呢。

随后,招摇过市的安德海便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处决了,那么丁宝桢为什么敢杀安德海呢?

他应该早就收到了上面的暗示——帮下忙,弄死这个姓安的。

杀得很正规,也很艺术

在《清史稿.丁宝桢传》里,有这么一段话:

“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私出山东,矫称采办御衣服,宝桢奏闻,即饬属严拿,获之泰安,讯实具奏,得旨就地正法,并随从太监人役等,斩绞如律。”

从这里面就能看出,人家丁宝桢刚开始是向朝廷请奏过的,至于朝廷怎么说,没记载,但作为地方大员,既然已经向朝廷请奏了,随后没有朝廷旨意便拿下深宫太监,不太合理。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朝廷给了强烈暗示或明示——办他。

紫禁城

随后,丁宝桢拿下安德海之后,审讯得出“假冒钦差”、“控词私出”、“招摇煽惑”等罪证。

丁宝桢将证据找得很足:

一、我朝列圣相承二百余年,从不准宦官与外人交结,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

二、朝廷要织龙袍,向来下明谕命织造“敬谨遵行”,何用太监远涉靡费;

三、万一命太监外出,也应“明降谕旨并部文”并有“传牌勘合”

四、安德海所用龙袍旗帜、女乐等违禁御用禁物。

一个个的爆锤,让安德海根本无法解释,自己明明是正大光明出京,在丁宝桢一条条律法之下,变成了一场太监也疯狂的私自行动。

而且最后一条,简直就是一招必杀,太监还用御用禁物,这可是造反的大罪呀,即便是平日飞扬跋扈的安德海,此刻也知道,自己这把恐怕是要栽了。

丁宝桢的奏折传到北京,恰巧慈禧有病,最后这事儿就经慈安太后同意,由同治、恭亲王等内务大臣共同审办。刚开始内务大臣还想替安德海辩解一番,结果同治帝直接气愤地说:

“此曹如此,该杀之至。”

皇帝都已经给此案定下了必杀的基调,谁还敢替这个倒霉鬼说情。很快军机大臣们便一起敲定安德海死罪,朝廷拟旨,以六百里飞寄直隶、两江、江苏、山东督抚和漕运总督,要他们:

“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拏,令随从人员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

随后,丁宝桢遵照圣旨,对安德海行刑处斩,确实做得很符合流程,人家只是奉命办事,冤有头债有主,慈禧即便想要找回场子,也不是找丁宝桢这种角色。

更何况人家丁宝桢杀了安德海之后,还办了一件让慈禧不得不承他人情的事儿——下令“裸尸暴市”,供所有人观看。

这倒不是丁宝桢故意侮辱安德海,而是要以正视听。

慈禧太后出行

先前民间一直有传言,慈禧之所以对安德海如此宠爱,是因为安德海是个假太监,他混进宫来,与慈禧“秽乱宫廷”。经过丁宝桢这一出验明真身,这些谣言顿时止息,慈禧虽然对杀安德海这事儿不爽,但对于丁宝桢的处理此事的细节,还是比较欣赏的。

所以,按流程办,总是不会错的,而细节更是能够决定成败,自古亦然。

丁宝桢自身很给力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里,晚清时期已经溃败不堪,但真实的情况是即便在工业社会的步步进逼之下,晚清那帮儒臣们,依然在拼命地修补着朝廷这艘破船。

这里面有组建湘军与太平天国鏖战的曾国藩;有兴建北洋水师,使中国在列强中立足的李鸿章;也有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同治中兴名臣

一大批汉人士大夫挽狂澜于既倒,生生在晚清时期,弄出了一个“同治中兴”的气象,撑起了晚清最后一道曙光。

丁宝桢也属于这群修补匠中的一员,二十年治理鲁、蜀,虽然不见拓土开疆的伟业,却有平凡耕耘的累累政绩。

同治六年,47的丁宝桢成为山东巡抚,当时的山东有两大难题:剿捻、治河。

同治七年,捻军从河北定州北上,逼近京都,丁宝桢闻讯星夜率领数千劲旅驰援,与敌军激战旬月,最终击溃捻军。

独以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捻军自此一战,胆气尽失,在各路官军围剿之下,最终被歼灭于山东,历时十八年的“捻乱”自此平定。

清军平捻

而安德海之事,就是在丁宝桢受到嘉奖的第二年发生的,一个为朝廷立下大功的功臣,按照流程办事,慈禧确实不好怪罪。

其后,太平年间,丁宝桢花大力气治理黄河决口,不仅亲自制定方案,还组织亲临现场督办。

“与役夫共艰苦,人情和乐,争先趋事。”

两次堵塞决口,拯救数十万黎民百姓,让生民得以存活,这也是为什么山东父老恳请朝廷,要求让丁宝桢魂归鲁地的原因。

其后丁宝桢治理蜀地,整顿吏治、改革弊端,还将失修百年、淤塞不堪的都江堰,进行了修浚。

治理河道

因为丁宝桢治理河道非常有经验,因此当年修浚都江堰,不仅花费较少,而且修浚之后,当地民众受利百年,成为了福泽后世的大善政。

晏然顺轨各堰,层层消纳,但有灌溉之利,绝无泛滥之患。

丁宝桢因此也获得了“能臣”、“廉正”的美名。

慈禧虽然宠爱安德海,但她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看问题不可能只是凭个人喜恶,对于手下有这么一个能臣,她确实不可能为了一个作死的奴才,去毁掉国家的栋梁。

结语:

安德海的死,看似是丁宝桢的刚烈,其实背后隐藏着宫廷高层的斗法,丁宝桢,作为下面一位忠贞为国的大臣,不管是哪位高层得势,最终都不会波及到他,毕竟人才难得嘛。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如何呢

大宦官安德海深得两代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尤其是在慈禧太后时期,安德海恃宠而骄、不可一世。

1869年,安德海恳求慈禧太后同意,要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

安德海没有从相关机构办理任何手续、也没有带上任何公文,就带领一班人马走出皇宫向江南出发,一路上狐假虎威、大肆索贿敛财。

8月2号,安德海一群人行走到山东泰安境内时,向地方官员索贿。山东巡抚丁宝桢获悉后,命令一队骑兵,快速赶去,将丁宝桢等人全部缉拿逮捕。

一直以来,丁宝桢对安德海在朝中所作所为义愤填膺。

安德海

逮捕安德海后,丁宝桢立即秘密上奏朝廷,报告安德海违反大清祖制、擅自出入宫廷、大肆索贿敛财;并且强调不带任何公文,不知道真假宦官。

朝廷接报后,奕欣等要员立即下旨:就地正法、严惩不贷。

其实,奕欣等人也对安德海恨之入骨,只是囿于慈禧袒护,无法对其惩罚。

丁宝桢以最快的速度,于8月7日,在济南将安德海诛杀。

丁宝桢的举动,赢得朝野上下一片赞扬。

慈禧太后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痛心不已,但是无可奈何,人死不能复生。

此时,慈禧太后羽翼还不是十分丰满,不想为了一个已经死亡的太监而引起群臣反目,也就没有惩办丁宝桢。

随着时间发展,慈禧太后觉得丁宝桢真是可用忠臣,于是不断对其加官晋爵。

四川总督:丁宝桢为政有方

1876年,光绪帝召见丁宝桢,赏赐太子少保、兼任兵部尚书,并且委任其代理四川总督。

上任之初,成都将军对丁宝桢百般挑剔、横加指责、多次刁难。丁宝桢压力山大。

皇帝秘密传话给丁宝桢:不要动摇、坚定初衷。不久又将其四川总督转正。

丁宝桢对皇上心存感激,更加勤于政事、为国聚集粮财、严厉搜捕罪犯。

上任6个月后,盗抢匪徒全部被逮捕法办,该关的关、该杀的杀。四川地区朗朗乾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丁宝桢在四川地区管辖治理10年,真心为民办事,深受全体民众衷心拥戴。

经过丁宝桢治理,四川地区吏治腐败彻底改观,巨大财政赤字完全扭转。慈禧太后特地书写《国之宝桢》,用来对丁宝桢给予肯定和褒扬。

任上辞世:山东父老请求山东安葬

1886年,66岁的丁宝桢仍在四川总督任上,不幸与世长辞,四川官绅民众无不悲痛心酸、为他泪水长流。

因为平时所领的俸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援助贫苦的普通百姓,封疆大吏丁宝桢在病危之时,居然身背沉重债务。

手下要好官员共同募集资金,为丁宝桢办理丧事。

听说丁宝桢逝世,山东父老乡绅联合起来向朝廷请求,将丁宝桢的灵柩运到山东,进行安葬。

朝廷特地下了一道圣旨:批准在山东安葬,允许山东、贵州、四川建立祠堂。这是清朝很少有的恩准。

清政府追赠丁宝桢“太子太保”。

丁宝桢的儿子丁体常遵从父亲遗命,从水路护送灵柩、不打扰民众。

1887年秋天,丁宝桢灵柩运到济南。官员、豪绅、普通百姓,都在城郊野外举行祭祀吊唁活动,军民放声痛哭哀悼丁宝桢。

丁宝桢

1887年9月25日,丁宝桢安葬在济南历城丁家林地,位于其原配夫人谌夫人坟墓的东侧,也就在现在济南历城区全福立交桥的东边。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他的结局如何

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贴身太监安德海,并没有受到慈禧太后处罚,反而受到了嘉奖,官职也被晋升。即便是慈禧掌权,也没有报复丁宝桢,这位封疆大吏人生得以善终,一共活了66岁,死后还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贴身太监,这位小太监深得慈禧太后宠爱,也仗着慈禧宠爱,得罪了很多人。他借着为采办物品机会,溜出了皇宫,也正是这一次出行,让自己身首异处,死在了丁宝桢手中。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慈禧一人掌权时候,丁宝桢下场也会很惨,可当时慈禧还没有独断专行,也正因如此,给了丁宝桢一个美好结局。

一、杀了安德海,受到慈禧嘉奖和升官

清朝建立时候,汲取明朝经验,便定下规矩,太监不得离开京城。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后宠爱,得到慈禧允准离开了京城。在离开京城路上,安德海太过招摇,而且大肆收受贿赂,引得刚正清廉丁宝桢不满。

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早就想要擒拿安德海,还想将他就地正法。凭借“太监不得出京”这条祖制,加上慈安、恭亲王奕忻支持,使得慈禧太后,内心虽然生气,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这一行为,为了彰显自己大义灭亲,还嘉奖了丁宝桢。

二、官至巡抚、总督,人生得以善终

丁宝桢所处时期,慈禧还没有一人掌权,慈安和恭亲王奕忻都在,几方权力共存情况下,也给了他施展抱负时间空间。先后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两地在他治理下,极大改善了民生和官场风气,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丁宝桢深受百姓爱戴。

丁宝桢政绩卓著,不仅为他带来了荣华富贵,更带来了生后名,入了贤良祠祭祀,执政地方建立了祠堂祭祀。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丁宝桢杀安德海后的下场 丁宝桢杀安德海后的下场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9月4日 上午4:57。
转载请注明:丁宝桢杀安德海后的下场(清朝太监安德海是谁处死的?)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