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和廉颇一起可否战胜秦国(长平之战如果是廉颇)

文章 2年前 (2022) 飞天叮当猫
244 0 0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赵括和廉颇一起可否战胜秦国(长平之战赵孝成王用谁顶替了廉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赵括和廉颇一起可否战胜秦国(长平之战如果是廉颇)

长平之战若赵国廉颇出征是否能够力挽狂澜击溃秦军

我认为如果廉颇守的话,赵国应该会被秦国耗死。赵国战胜秦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其他国家的援军。秦国在前262年攻韩国上党,上党降赵,赵国名义接手但并没有与秦军直接决战,随后秦国又用了两年基本吞并上党,兵锋直指赵国本土,廉颇才领军20万和秦军在长平对峙。

当时已经是公元前260年的事了。赵国平阳君在反对接收上党时说:“秦以牛田,水通粮。”而赵国本土和上党还隔着太行山脉,运送粮食应该比秦国的水运损耗率更大。更何况秦国国力更强和动员机制更加先进。

秦国发动长平之战根本就不是为了上党,或者说不是为了赵国的任何一个城池,为了城池有必要发动那么大的战争?投入那么大的国力?或者说为了城池有必要坑杀降卒?给自己留下重大历史污点。秦国最终的想法是弱化赵国。

赵国45万人不全是军人,有许多年老后勤保障等。到国家层面的大利益面前我不认为离间计会成功,赵王换掉廉颇的原因是赵国国力实在耗不起了,必须换个主动出击的蒋帅,所谓离间计成功只是赵王顺水推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赵括是个有能力的人。很佩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一个小小的赵国能在战国后期跟秦国对打。长平死了几十万士兵依旧能在后来打秦国,实在厉害。

就算双方死耗,赵国也会被拖死,秦国人口、粮食、财富都比赵国强。廉颇之所以会下台,就是因为他死守不出,赵国快撑不下去了,才会寄希望于赵括,希望他战神附体、速战速决,最后赵括主动出击中了白起包围圈。正确的做法是专心把这20万兵养好待秦军变化,而不是让部队出战。

也不是拒绝上党,拒绝上党,强的就是会打弱的,上党只不过是个借口,没这个借口也会找别的。不能打只能不打,可战之机如果始终等不到灭亡也没办法,但只能等等就对了啊。也许白起突然死了不就能打了?难道因为这二十万养不起让他们早点死了还能保存点国力?秦军粮草除了关内,还有部分是河内郡,河内郡的老少都被征发为民夫。

会不会是秦国把每个赵国可以上赵王名单的将军生平记录给白起和范椎,让范从人心看赵王会选谁,让白起看那个军事能力弱不行,综合考虑出赵括既然赵王会选,白起又打得过的人,由此反间计为赵括,赵王不成熟啊,这种大战敢用年轻人,自己找死,汉武帝就让中年卫青为元帅,霍去病为分兵。而且看地图知道赵国持久战有利,因为邯郸就在上党下面,而咸阳则老远了,其实大家高看了蜀国对秦国粮食作用,都江堰之前蜀国穷,而且出蜀国难,用出去一粒粮食路上可能消耗五粒,再从咸阳估计前线吃一粒后面要消耗十粒,所以秦国更消耗不起,粮食不足,才反间计。

另外,不要觉得关内太远,粮草不济,实际上,秦军可以从泾河、渭河直下黄河,走孟津、沁水,水路+陆路运输到前线,而赵国也要翻过太行山南段,运输优势并不大。

而且,秦国的耕战体系,邯郸的商业帝国,存粮不是一个体量的,实际上邯郸一直存粮不足,长平之战开战之前,外交挫败,不仅援兵求不到,连粮食都不好买到了。

所以,长平决战是赵国被迫发起战术进攻,从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所以被秦军牵着鼻子走,而赵括是来前线执行进攻战术的。

我个人以为,如果坚持用廉颇,大概三个可能性:

第一,放弃上党郡,退守林州、涉县一带。

第二,扛不住国内压力强行进攻,失败,退守。

第三,强行进攻中伏被围,战略大决战归根结底,打得还是国力。

其实赵括打的也不错了。三年下来也杀伤了大半秦军,加上秦军基数大,其实基本上是一比一的伤亡,虽然不算什么经典战役,但是对手是白起,算是一个称职的少壮派军官。虽然看起来赵军第一仗败了,加上白起撤军,基本上达成了赵国的战略目标,而且撤换白起后的两仗,赵军大败秦军,其实秦国吃亏更大,司马迁写的太隐晦了而已。

先不说粮食问题。换将赵括前,赵国在长平战场才一二十万人吧?三百万的人口少了一二十万劳动力,庄稼还是能收的。作为守城方,赵国就可以利用城墙优势比秦国少出不少士兵,反之秦国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粮食资源。如果赵孝成王有点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赵国和秦国谁会先撑不住?赵孝成王担心粮食短缺其他邻国打赵国主意,秦国也怕啊!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之外的博弈。只可惜赵孝成王太年轻,对父亲留下的这一批人不信任,又没能力完全掌控这些老臣,终究斗不过亲昭襄王这只老狐狸。

秦国相对六国是变法最彻底的,是脱胎换骨式变革,经过几代人的累积,深入每个秦人的骨髓,长平之战也是秦赵两国之间,除过将领,武器,人数多寡,到最后更是国家国力的较量,更是后勤保障的比拼,秦国光后勤运粮动员60万百姓,更有四川和渭北的粮仓支持,也是战国争霸最大以及最后的一战,谁都输不起,名将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

长平之战如果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能胜秦吗

不能,不过也许不会全军覆没!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乃是秦赵两国的命运之战。这一战,秦国胜 ,自此一路向东,再无对手。赵国败,45万青壮尽没,自此再无争霸之力!

其实早在长平之战前期,赵国一直是由老将廉颇负责主持战事的。虽然并没有在战争中取得优势,但局势还是比较稳定,赵国和秦国一直处在相持阶段!

可是后来廉颇被赵孝成王换下了,接替廉颇主持战事的人是赵括。赵括领兵之后,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击败,全军覆没,就连赵括也在这场战争中阵亡了。

于是很多人会说,如果赵孝成王能够信任廉颇,让廉颇一直主持战事,应该能避免最后的失败。

其实这是错误的!长平之战的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赵括战场上的经验不足,盲目自信,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四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赵括作为主将,怎么都脱不了干系。

但是它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国力的差距,在于赵王!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在于韩国将秦国一直觊觎的上党,转手送给了赵国。而赵孝成王更是头脑发热,不假思索地就吃下了这块肥肉,这使得秦国一下子就将怒火对准了赵国。

虽然当时的赵国,综合国力是很不错。可秦国的实力更强。当时秦国享有关中与蜀地两大粮仓,国力殷实。而赵国土地相对贫瘠,国力较弱,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不支。这是赵王换将,主动出击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再耗下去,赵国将不战而败!

所以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一直在逼迫着廉颇快速发兵,但是出于战场形势考虑,他知道主动出击也打不过,因为之前打过了,连败数次,廉颇才选择坚守,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赵孝成王为了快速打退进犯的秦军,换上了赵括。结果赵括还是太年轻,被白起给好好尚了一课,战死沙场。所以即使是廉颇主持长平之战,也不能真的打得过秦国。这本就是一场必败的战争,要么赵王努力求和,要么秦国主动退出,要么有盟友帮忙,否则赵国必败。可是这三点赵国都没有,求和人家秦王嫌你舍不得,罢兵秦王是可能罢兵的,盟友,赵国一个都没有!

当然,廉颇毕竟经验老道一些。在他的手上,赵国就算是失败,损失也应该会小一点。或者说,即使是败了,赵军也能削弱秦军的实力!

长平之战如果继续由廉颇坚守可以击退秦军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杀坑杀赵军约45万。自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再也没有哪一国拥有单独对抗秦国的实力了。对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那么,问题来了,在长平之战,如果不换成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首先,在笔者看来,在长平之战中,即便赵国一方继续由廉颇坚守,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赵国先坚守不住。具体来说,长平之战开始,廉颇率领赵军和秦军刚开始交锋,初战不利,廉颇考虑到秦军劳师袭远,决定坚守不出,准备和秦军打持久战,意图拖住秦军,从而实现最终逼退秦军的目的。但是,对于赵国来说,之所以选择用主战的赵括来代替坚守的廉颇,直接原因就是赵国在粮食供给上坚持不住了。如果赵国不是粮草跟不上了,也不会让初出茅庐的赵括来代替久经沙场的廉颇。

赵国和秦国对峙三年,对于农业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于赵国来说,大量士兵走上了前线,促使粮食种植缺乏足够的人手,进而造成粮食供给上的问题。彼时,赵国向邻国齐国借粮时,因为赵国在合纵连横下,和齐国翻过脸,所以粮食没借到。至于魏国、韩国、楚国、燕国等诸侯国,要么是因为自身实力弱小,无法支援赵国,要么是作壁上观,不希望卷入到这场战争中。所以,对于孤立无援的赵国,希望速战速决地结束长平之战。

再者,对于和白起、李牧、王翦齐名的廉颇,希望就这样拖着,想用这种方法耗着秦军。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却通过征调大量青壮年来疏通渠道,从水路运粮,比赵国运粮效率还高。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秦国已经占据了关中和巴蜀之地,因为这两大粮食产地的输送,秦国虽然劳师远征,却能拥有比赵国更加充足的粮草供应。而且,对于秦国来说,长平之战的战场不是在自己国内,即便拖下去,也不会影响本国的农业生产。所以,即便廉颇继续坚守下去,也很难击退秦军。

最后,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关系到整个战国格局的未来走向。在这场战争中,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秦国则是暗中换帅名将白起。面对缺乏经验的赵括,身经百战的白起针对赵括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

长平之战真的是赵括无能嘛如果不撤廉颇是否可以战胜或者秦赵平局呢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但战争的胜负,绝不是综合国力的数学比较,将帅的才能同样不可小觑,这就得承认英雄人物的伟大历史作用。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决战并不少见,项羽的巨鹿之战、曹操的官渡之战、周瑜的赤壁之战、谢玄的淝水之战等等,不胜枚举,甚至我人民解放战争也在此列。它们都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从而彪炳史册。

从这个意上说,长平之战成就了秦昭王、应侯、武安君,而让赵孝成王、平原君、赵括成为失败者,而失败方的主将赵括必须承担主要责任,这是没有疑义的。此役之后,“纸上谈兵”数千年来家喻户晓,已经说明了问题。因此长平之败的确得归咎于赵括无能。

从战役指挥角度来看,赵括的问题很大,实战经验十分缺乏,终酿成四十余万赵军精锐尽殁于长平的惨剧。武安君的战法就是“引蛇出洞”、“佯败包抄”、“分头截击”、“困死饿死”。作为一个统帅,赵括主动出击并没问题,但情报工作不到位,在既定地形作战,必须控制地形关节点,做到进攻时能稳住阵型,攻而有节,退而有踞;对秦军行动缺乏预案,尤其秦军诈败未能识破,反而挥军急追。结果秦军死守垒壁,两翼迂回包抄,一部五千精骑巡杀于赵军大营,一部二万五千精卒断前线赵军后路,赵军一断为二,大营和前线互不救援,粮道断绝。加上秦昭王亲至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在长平之外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网,彻底断绝了长平与国内的联系。

历史不可以假设,如果廉颇不撤换,秦赵之战大概率是平局结束,这从后续的邯郸保卫战可见端倪。作为秦赵决战的战争整体来看,应侯用反间计破廉颇坚壁不战、以拖待变的策略,以不败战神白起对决毛头小伙赵括,先是胜了。但赵回施反间,造成秦国将、相失和,白起赐死于杜邮。平原君赵胜亲率毛遂等二十死士赴楚歃血而盟,春申君将兵救战;利用夫人为魏安釐王至亲求救,激怒信陵君窃符、矫夺晋鄙军救赵;捐家财、养死士,组织三千敢死民军主动出击,里应外合大败秦军。尤其是应侯的恩公郑安平率二万秦军降赵,王稷也与赵勾结,这也是秦国最大耻辱,终致应侯弃相、忧死(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张禄与王稷都死于秦昭王五十二年)。

秦国先胜后败,可以用来说明廉颇不撤,秦军必然无功而返,那对赵国本身就是大胜。前提是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必须有亡国预判和以死求存的决心——既然敢硬抢秦国到嘴的韩国上党郡的肥肉,必然得死磕到底。像虞卿指出的那样,未战而派贵戚郑朱入秦媾合,实则动摇战争意志、断绝诸侯救援的愚蠢懦夫之举。廉颇以逸待劳死守长平,即刻合纵,宁割地与诸侯而不与秦言和,必然大败秦军于长平,虽白起也不得免。

事实上,廉颇策略无可挑剔。后三十余年,秦军少壮派李信率二十万攻楚,被项燕大败;始皇帝亲拜老将王翦出战,王翦、蒙武六十万大军不也坚壁不出,休养士卒提高士气吗?其做法何其相似也!孙子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而且在战国历史上,最能战的当数秦、赵、楚三国,项燕前已言,单就长平之战而言,如白起所说:“秦虽破赵于长平,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赵军被坑杀四十万,亦杀秦军二十万,秦国精锐折损过半(还不算邯郸损失),这是赵军在被困四十六日、杀食兄弟尸身下取得的,赵括身先士卒殉国,亦可谓壮烈矣!

总之,长平之战,延迟了秦一统六国的步伐,尤其战神白起“死而非其罪”、秦国精锐折损大半;却加剧了三晋灭亡,因为三晋老大赵国惨胜了,也只有半条命,秦国没有给它二十年休养生息。

结论:同为赢姓后人,善战的赵国,自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后,一代不如一代,即使取得长平之胜又如何?秦统六国的趋势无法改变,再说李牧屡败秦军,又如何?廉颇可以胜秦,如果是赵惠文王、蔺相如时代!当然,在赵武灵王盛年,秦还不是赵的对手。所以,军事的背后仍是政治正确!?

长平之战时如果赵括采取了廉颇的战略方针能打赢秦国吗

白起继续攻打邯郸?,兄弟你历史学的好啊,是秦要白起打邯郸,白起自知必败,你以为长平之战秦国没事吗,秦国虽胜元气亦伤,围杀40多万赵军斩首五万余,坑杀40万左右,自己损伤20到30万,困兽斗你以为好打,赵军不惧生死,然括死,军气溃散,遂降,想得一线生机,白起不愿,乃坑杀,因为,40余万赵军粮草军纪都是一个问题,而且双方士兵仇恨太大,于是,坑杀!秦王后来想让白起去攻打邯郸,白起不肯过去,就装病,后来输了,秦大败,被联军击败,联军用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为名,秦王不得已斩白起以谢天下,也不要说打完长平马上就进攻邯郸这种蠢话,长平打了几年,战损是个问题,没修整军队是肯定不行的,而且就打赢长平那些部队不够继续攻打,还得补充兵员,其他各国不可能作势不理的ㄟ( ▔, ▔ )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括和廉颇一起可否战胜秦国 长平之战赵孝成王用谁顶替了廉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飞天叮当猫 发表于 2022年9月4日 上午4:41。
转载请注明:赵括和廉颇一起可否战胜秦国(长平之战如果是廉颇) | 吾爱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 可以按Ctrl+D收藏,或设置成浏览器主页。
登陆账号,开启永久个人书签收藏同步和便签功能。